第344章 大漢即將再現的消息(第2/3頁)

“最新的一批箭矢什麽時候能夠運輸過來?”

“最快也要半個月之後。”

與之漢軍那邊相比,冉閔軍這邊一直都是處於什麽都缺的狀況之中,尤其是以箭枝最為稀缺。

冉氏秦國立國太短,關中因為大肆交戰基本上也是糜爛狀態,能夠恢復一些農業生產算是冉閔麾下有能人,可關於需要用到工匠方面的生產就真不是努力一下就能解決。

箭枝的生產並不容易,除開要有合格的箭杆之外,箭鏃的生產牽扯到的資源和工藝更多,冉氏秦國這邊是號召後方是所有人為戰爭進行服務,但每個月也僅是能夠生產出七萬左右的箭枝。

七萬支箭聽上去好像蠻多,實際上連支撐一場中型戰役都夠嗆。拿個例子,劉彥與姚弋仲在濟南郡那邊的戰事,消耗箭矢最少的一天數量都超過十二萬,要是戰局激烈一天消耗個二十萬以上的箭矢都屬於正常。

當然了,敢於每天拿一二十萬支箭出來消耗的軍隊絕對不多,那該是有驚人的國力才幹得出來的事情,還要取決於有多少弓弩兵,一萬的弓弩兵一輪齊射就是一萬支箭,十輪就是十萬之箭。一場戰爭不可能只來十次遠程壓制,一天來十次還差不多,那時日長了又該是幾次射箭?

必須說明的是,弩弓或許好練,畢竟是傻瓜式的機械武器操作,但弩的制造不容易;再來是弓箭手,會射箭不代表就是合格的弓箭手,學會射箭還只是基礎,要對每一項指令能夠執行才是一名合格的弓箭手。

認真而言,冷兵器時代的弓弩手從來都被算作精銳看待,很多時候寧願犧牲掉五名普通步兵也要保全一個弓弩手,那並不是一件難以理解的事情。

“王上正在與司空等人商議,說是願意付出大代價從漢王這邊獲取成品箭矢或是箭鏃。”申鐘是冉氏秦國的太尉,他剛剛從關隘後方趕來,一來就說出這麽一個大消息:“漢王麾下的水軍眾多,咱們是打算利用這個。”

是有一條水系從青州那邊直連關中,黃河目前也沒有多少不能行船或泛舟的河段,要是劉彥肯付出一些代價,利用黃河與冉閔互通有無並不是什麽太荒謬的設想。問題在於一點,黃河的青州河段到關中,中途有接近兩千裏是處於石碣趙國控制區,真要利用黃河付出的代價會有多大。

“王上也在與李勢盡力協商。若是黃河的河道確認無法利用,那邊走長江到靈渠一線。”申鐘絕對是贊成與劉彥那邊保持良好關系的人,他滿是慎重地說:“漢王擊敗姚弋仲,漢部立國已經成為必然。”

他們先前是對劉彥稱呼為齊王,後面諸方在下密會盟,冉閔這邊最先改稱劉彥為漢王,張氏涼國是第二個。除了冉氏秦國和張氏涼國之外,其余國家也只有拓跋代國也是稱呼劉彥為漢王,余下什麽稱呼都有就是沒一個稱劉彥漢王的。

真實情況是,劉彥重建漢國也真的是被提上案頭,確定的是解決姚弋仲之後,會在秋季中旬舉行建國大典。

漢部的國號肯定是漢,但具體是因為部族名字是漢,還是要繼承西漢和東漢,劉彥本人沒有說過,其余人想問也不知道怎麽開口。

建立國家,國號的由來無非就是那麽幾個。

一個是所在地域,例如之前所有人都覺得劉彥建國應該稱齊國,那是因為劉彥的地盤在齊地。

再來,是以自身爵位,比如某個誰是唐國公,那麽後面建立國家就是以唐為國號。

從地域和爵位來取國號算是一種符合禮儀的事情,類似的國號或王號一般是會被治下的民眾認可。比如某地的民眾一看國號是自己這邊的老家,他們就會覺得“嚯,原來是這個啊,那就是自己的國”,天然上會產生歸屬感。

除了地域和爵位來取國號或王號之外,占個山頭,或是占個旮旯,自稱神國王、魔鬼王、無敵王……反正就是一些沒根據的國號或王號,類似的情況就是草頭王。一般情況下,草頭王就是沒有地域認可程度,沒有由來,《周易》和《陰陽》有一個說法來解釋類似的草頭王覆滅之快,牽扯到氣運之說。

古人相信萬物皆有靈,也相信有氣運之說,那麽劉彥堅持要以漢為國號,從地域上面是牽扯不到的,那就只有繼承國運那麽一說。

“我們國號為秦,是地域關系,也是繼承國運。”申鐘困惑地說:“他們……估計是繼承國運?”

能夠理解劉彥的人不會太多,他想要繼承的不是什麽國運,是要繼承一種精神。

董存不理解,他也不想去了解,他最關心的是:“那麽他們建國為漢,會將石虎吸引過去嗎?”

“姚弋仲失敗太快了。”申鐘苦笑著說:“若是戰事僵持,石虎會過去,現在他率軍到我們這邊的機率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