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6章 充滿羞恥感的事情(第2/3頁)

指望胡人破壞還差不多,千萬不能指望胡人能夠進行建設,什麽數千裏沃野想都別想,指望別到處是殘垣斷壁就不錯了。

冉閔得到的關中卻還真的就是一個充滿了殘垣斷壁的地皮,整個關中也就曾經劉耀(匈奴前漢)定都長安的時候進行了建設,使得長安看上起還有一座城池的樣子,其余地方的狀況與中原的絕大多數地區一樣,繁榮的城池和村子變成廢墟,曾經的桑田農野成為雜草橫生的牧場。

“王上……”條攸身為司空不得不講一些話,盡管那些話聽起來無比難聽。他挺直腰對著冉閔的方向行禮,說道:“進入關中之後,我們對治下的征賦一直是超額,用於兵役的青壯,用於農事的徭役,萬民對我們的支持一再下降,王上不得不慎重。”

總是說賦稅賦稅的,但賦和稅絕對是要分開。

賦講的是兵役和徭役,也就是出人出力,這就是賦。

稅則是以人頭稅為主,成丁之後每人每季度或者還是每年需要交多少糧食或是財帛,再來就是商稅和鹽鐵之稅。

關中服從冉閔統治的民眾大概是十二萬戶不到,每一戶有多少成員很難說,但是冉閔對他們的要求是每一戶至少要出一名青壯納賦,基本上還都是作為士兵使用。他又要求之下的家庭要出額外的人進行徭役,比如在修建長安宮城就征賦了十余萬人來進行勞力活動。

在稅的方面,人頭稅當然是必須交的一種,另外的是養兵稅和保家稅,每丁一季度是一鬥的糧食或是等價的財帛。商稅方面是十稅一的政策,鹽鐵則是為官方所有。

用橫征暴虐來形容冉氏秦國對關中的統治絕對絲毫不過份,但冉閔純粹就是給逼的。

事實上,要是歷史沒有被劉彥改變,冉閔起兵之後也是做相同的事情,甚至還過猶不及,結果冉魏三年不到的時間就滅亡,並且冉閔統治下的冉魏僅在鄴這麽一座孤城命令有人聽,其余地方先後背離。

冉閔當然知道這樣的統治方式不對,但他又能怎麽樣呢!不征募人就沒有兵源和勞動力,不大額征哪來的錢糧用於征戰。對於他們這一套統治班子來講,治下民心什麽的遠沒有比生存重要,只要能夠生存下來日後再給予治下民眾補償就好了。

“一定要給治下黔首講清楚說明白,只有消滅不願意歸順的胡人,只有守住潼關與曉關……”冉閔沒有將無奈表現出來,他是一個鐵血真漢子,再來就是身為君王,怎麽都得顯得有尊嚴:“堅持住,所有人都要堅持住!”

條攸默然無語了一小會,自己讓自己重新振作了一下,才又說:“王上,已經讓鄉間老人勸說鄉野,但是……血氣一過……恐怕不能只用言語。”

申鐘在適當的時候挺身而出,行禮之後說:“王上是身處關中之地,曾經的先秦采用耕戰之法,漢王能用,王上也可用。”

一片贊同之聲在殿內不絕於耳,誰都知道民心士氣可鼓不可衰,空口白牙可以短暫地打動萬眾的心,但長時間的奉獻而沒有任何回報可是會使人退縮,到時候再講什麽民族生死存還不知道有沒有人聽。

對於冉氏秦國更尷尬的是,若長江以北只有他們這一支勢力代表華夏苗裔的話,喊為生存必須反抗,喊胡漢之仇,等等的口號喊出去那叫理直氣壯,可青州不是還有劉彥這一個勢力嗎?

劉彥馬上就要建國稱漢,相比起冉閔而言,劉彥更早喊出恢復強漢榮耀,也不斷宣傳保護漢人的理念。

冉閔是在劉彥喊出恢復漢家榮耀和保護漢人後的第三年才起兵,他做了一個補救的行為,那就是拉上張駿搞同盟,結果張駿要求必須加上劉彥,才出現了所謂的“三王同盟”。

現如今張駿正在向西域大肆擴張,對冉閔的兵力求援是拒絕得幹凈利索,倒是張駿一直都在持續向冉氏秦國援助糧草。

在冉閔等人看來,張駿之所以沒有斷掉糧草的援助不是沒有理由,無非就是讓冉氏秦國可以繼續支撐下去,要不等冉氏秦國完蛋,面對石碣趙國的可直接就是張氏涼國了。

同樣的,劉彥同意支援軍械在冉閔等人看來也是與張駿的出發點一樣,就是讓冉氏秦國可以繼續支撐下去,是要拿冉氏秦國當盾牌。

那樣的心態之下,東西收下,感恩則就免了。不能怪冉閔等人,畢竟還真的都是互相利用的關系,不存在什麽人情或者恩德在裏面。

“現在搞那個來得及嗎?”冉閔不會做作也不喜歡做作,他就是一個有一說一的人物:“再來是,我們那樣搞之後,多久可以見到成效?”

條攸瞬間就尷尬了。

耕戰之策的制度當然是有用的制度,可關中戰火連天可沒有好環境來恢復農耕。對於軍功爵制度的吸引力也純屬難以估量,畢竟獲得爵位是一回事,得到爵位有沒有用又是另外一回事,支撐不下去導致冉氏秦國被滅,話說有哪個國家會承認冉氏秦國的爵位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