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4章 各有所求

東晉小朝廷的皇室是司馬氏,但因為“衣冠南渡”的事情,司馬氏是幾乎剩下一個正朔的名份而一無所有,先有瑯邪王氏與司馬氏共天下,後面司馬氏利用鄢陵庾氏和陽夏謝氏擺平了瑯邪王氏,使得瑯邪王氏元氣大傷無法再權傾朝野。

到了鄢陵庾氏成為最大外戚的時候,陽夏謝氏也是強勢崛起,更有龍亢桓氏穩步追上,長江以南也就成了鄢陵庾氏、陽夏謝氏、龍亢桓氏與之元氣大傷的瑯邪王氏這四大門閥共主朝廷的紀元。

除了四大門閥之外,長江以南有的是大大小小的世家,有些是從長江以北逃難過來,有的則是本身就祖祖輩輩在長江以南棲息發展,他們幾乎瓜分了長江以南的地盤,僅僅是在名義上歸屬同一個國家,實際上大多是各行其是,司馬氏空有皇室頭銜也只能一再與之聯姻來保證生存。

說起來還是比較搞笑,東晉小朝廷真的有著眾多的國中之國,門閥和世家的私兵數量比朝廷武裝要多得多,屢屢爆發戰事參戰的家族私兵要多於國家武裝。

從某些方面來講,說長江以南的那些門閥和世家不顧大局顯然也是錯的,該是說他們保證了東晉小朝廷的存在,代價是司馬皇室大權旁落。

漢國這邊有出身於長江以南門閥的人,謝安在西線又馬上要聽從冉閔號令作戰自然沒有空,身在臨淄的桓溫雖然是廷尉可真沒有多少事幹。

廷尉就是君王之鷹犬,劉彥沒打算收拾誰,桓溫閑得快發黴也是一件好事。

漢國要穩住東晉小朝廷,紀昌的意見是派出桓溫,不用去求見司馬皇室,只需要用桓溫在長江以南的交遊廣闊就足夠。

世家之間聯姻甚多,基本上就是一種剪不斷理還亂的現狀,桓氏一族也是一個與多方聯姻的家族,再來是桓溫的四個弟弟都在小朝廷任職,有的是操作的空間。

“王上要溫前去運作?”桓溫還沒有得到正式的差遣,迎來了紀昌到家中做客,擺下宴席之後兩人聽著曲子看著歌舞,說到了正事卻讓他很是為難,苦笑道:“丞相,溫已經是王上之臣,恐怕很難再有情面可講的。”

世家有自己的節操,他們可以多方投資,也可以在私底下互相交換情報,但是關乎到國家大事的選擇上則不會亂搞。

劉彥理所當然是不知道世家那點事,紀昌出身低微就更不夠格知曉,而知道的人很難開口說明,難題就擺在了桓溫面前。

恰是因為那樣,紀昌看桓溫的眼神就很是奇怪了。他說:“元子有什麽難題,可一一講來。”

桓溫說起來是一個偏向於武人性格多過於文人的人,他有話說話:“若是沒有什麽付出,或者說付出不足夠,溫去了能夠得到好的招待,說的話卻是有如空氣,會被人聽卻聽不進去。”

紀昌立刻說:“若是需要財帛,大漢怎麽會吝嗇?”

“財帛或許會起到作用,但作用非常有限。”桓溫苦笑:“身為世家,哪怕是愛財也會有一個限度,他們高官做得,任誰都有美玉綢緞,田畝更是不在話下,所求的該是更進一步,或是能夠得到大名聲。”

那一瞬間紀昌立刻就懂了,就是那種“不是不背叛,只是籌碼太小”,想要達到目的付出的代價不夠不會吸引人,他需要得知是什麽代價。

“擴土。”桓溫直接說:“歸還攻占的南陽郡地界,或許還要加上相助小朝廷向李氏巴蜀用兵。”

其實稱臣的效果會最好,但桓溫連提都不會提,哪怕只是策略需要的虛假稱臣,以他對劉彥的了解也屬於沒有可能。

李氏巴蜀就是李氏成漢,桓溫沒有來漢國之前最大的心願就是攻滅李氏成漢,為了這個目標不斷奔走好幾年,一番努力下來只是得到庾翼的贊同,其余就沒有一個是持相同理念的。

“攻擊巴蜀?”紀昌有關注長江以南,一直以來那邊的破事不少,可沒有聽到關於李氏成漢的什麽消息,也就問:“元子為什麽這麽說?”

“所謂此一時彼一時也。”桓溫還在苦笑,說道:“之前那些家夥反對進攻巴蜀,是李壽在世時巴蜀穩定且民心歸附……”

後面的話不用多講了,漢國對李氏成漢也有自己的關注度,李勢成為新的國主之後一再幹莫名其妙的事情,還學石虎大肆建造宮闕與收集美人。

其實僅僅是建造宮闕和收集美人其實也沒有什麽,哪個君王沒幹這事,但李勢不止是在享樂上有追求,對文武眾臣著實也不怎麽樣,更是橫征暴斂再有不體恤萬民,好好的一個國家就在一年之內搞得哀聲哉道。

“前些年李氏國主與石碣趙國交戰,在扶風附近被殲滅三萬大軍,近些年又與晉軍在荊州那邊不斷交戰……”桓溫也沒有掩飾自己有情報來源,只要是高官又誰沒有自己的情報來源。他滿滿都是可惜的說:“要征討巴蜀,沒有比現在更合適的時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