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8章 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第2/3頁)

左右的人是遲疑著靠近王嘏,還是王嘏自己邁動腳步才跟隨其後。

走了幾步的王嘏又停下來,對昝堅說:“將軍應當謹慎防備內部。”

昝堅哪會不知道相關的道理,鑒於王嘏是監軍的身份,強制押下去已經是等同造反,不好過於強硬,耐著心性重重點頭,看著王嘏的身影消失在城樓走道拐角才又將目光轉向漢軍營盤。

漢軍的營盤前方燃燒了眾多的篝火,是相離一段距離就有一個燃燒大火的篝火堆,為營盤前沿提供了充足的光線,使李氏成漢的斥候、探子之類的人物很難靠近營盤,不能靠近當然也就無法探清營盤內部的情況。

實際上此時此刻的漢軍的確很忙,士卒連夜去到附近的樹林砍伐木材,營內的工匠一刻不停歇地打造相關的攻城器械,甚至是系統農民快速地建造一些建築物。

“南鄭城墻高度三丈?”桓溫沒有待在中軍大帳,是被一幫親兵護衛著走動在營區四處查看,比較重視的是正在打造攻城器械的這一片。他正在拍著一輛沖車的墻壁,木頭發出了厚實的聲音,目光打量該是有三丈左右的沖車,用著滿意的語氣說:“沖車就是運載士卒攻上城墻,只能過高不能太低。”

按照沖車的高度和體積來看,一輛沖車絕對能夠容納二十人以上,裏面的構造是分為三層,每一層都有一面厚實並裝的木地板,成為“Z”字形的階梯是在中央位置。它的底部是一些全木的圓形軲轆,數一數兩排各自四個,也就是由八個圓形軲轆來作為承重。它的後面是一片空曠,另外三面釘裝上了木材墻壁,一些工匠正在為墻壁釘上蒙皮。最頂上看去有一個可以倒扣的咬齒,它被平放下去能夠緊緊地咬住女墻,裏面的士兵可以經由長方形的通道殺出去。

華夏的歷史就是一部戰爭史,事實上人類的發展史也是一部戰爭史,中原這邊的戰爭史通常是圍繞著攻城和守城,長久的歷史裏面對於攻城器械的利用累積了足夠多的知識,創造出了各種各樣用於進攻或是防守的器械。

正在打造攻城器械的那批工匠幹得相當賣力,不止是因為待遇良好,還是漢軍從殘暴的石碣趙軍那邊將他們拯救出來,有良好待遇外加有救命之恩沒理由還偷奸耍滑。

抵達南鄭城下的漢軍其實只有兩萬不到的樣子,不是桓溫不願意有更多的部隊,是一路攻城拔寨損耗了一批,沿途的一些地點也需要留下部隊駐防,能夠用於攻打南鄭的軍隊也就只剩下了那麽點。

自古以來攻城講究的是兵力肯定要比守軍多,通常是認為攻城遠會比守城傷亡更大,沒有優勢兵力能不打肯定不要打,問題是桓溫根本就沒有選擇余地。

熟讀兵法的桓溫對於“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戰之,敵則能分之,少則能逃之,不若則能避之”這一句話有相當的了解程度,可是他又認為兵法是死的,運用兵法的人是活的,活人就不能被死道理給困住,要真的完全依照兵法戰爭根本就不用打,他們也不會出現在南鄭城外。

西漢和東漢有一個舉世的公理,那就是“一漢當五胡”被普世認可,說明白點就是一名漢軍可以抵上五名胡人,那是漢人兵鋒最為銳利的年代。

桓溫不但讀兵書也讀史書,西漢和東漢的漢軍在兵甲器械上全優於胡人,真正有“一漢當五胡”的自信的來源卻是與異族的戰爭中用勝利堆疊而來。他沒有到漢國之前是怎麽樣不太清楚,到來之後漢軍屢次與異族交戰,傷亡對比總體來講是七換一以上。從數據上來推論的話,是不是說當前的漢軍要比兩漢的漢軍更剽悍?

其實不是那麽算,該分析西漢和東漢面對的是什麽樣的胡人,當前的漢國又是面對武器裝備相差距到什麽層次的胡人,不過桓溫才不管那麽多。他知道南鄭城內有五萬守軍,甚至昝堅可以發動城內居民參與守城,但以他的算法兩萬漢軍戰鬥力在平原可以抵上至少十四萬李氏成漢士兵,就是城池攻防戰上面兩萬漢軍也能抵上六萬以上的李氏成漢士兵。

城外的漢軍營盤一整夜就沒有安靜的時候,各種“丁零當啷”的動靜響了一夜,淩晨時分密密麻麻的炊煙飄向了天空,一陣陣的蒸饅頭香氣和各種肉香借著風力飄向了南鄭城。

一夜沒有休息的昝堅鼻子在抽動,他從香味裏面聞到了很多種的類別,光是陸地肉味就能聞出牛、羊、豬三種,聞著還有些孜然、姜、花椒的味道。他比較納悶的是,怎麽聞著還有海產的味?

美好的味道會讓饑餓的人口中泛出唾液,肚子會控制不住地發出“咕嚕”的動靜,那是人所無法控制的一種生理反應,值班值了一夜的南鄭守軍就在頻繁地肚子發出“咕嚕嚕”的聲音,太多人的肚皮發出動靜,以至於昝堅聽著就是連續的一大串“咕嚕”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