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4章 勸進(第2/3頁)

霎時間,滿帳文武皆是起身,像是事先演練過那樣,齊聲道:“請王上入宮城居住。”

不是紀昌第一次勸說劉彥入住襄國宮城,百官也是一再地懇請,畢竟身為一國之君王長久居於帳篷,哪怕是帳篷環境沒一點比宮殿差,可從來就沒有華夏君王有這樣的行徑。

現在紀昌與百官再提,有小朝廷投降在前,重新提起來就一個意思,那就是劉彥是時候稱帝了。

遷都早就有進行過商議,對於追求收復全部漢家舊土的漢國來講,臨淄的位置顯得太過偏東,並不適合作為漢國的都城。

漢家舊土有多大?北至草原,南抵大洋,東至東海,西達西域,以上這些只是簡單地概論,實際上漢家舊土真的是非常大,國家都城應該是安置在哪裏需要進行琢磨。

一國的都城考慮的因素太多,一般是以山川地勢來作為優先選擇,也就是都城要有穩妥的防禦鏈,再來就是都城多少範圍之內能夠有多少產出,然後是全國賦稅運到都城容不容易。

很多時候不會有一個完美的都城,只能從最重視的地方來逐一甄別,大多數皇朝首先看重的是防禦鏈,首先保證都城的安全性才會去考慮其它。這樣一來大多數皇朝選擇將長安為都城也就能夠理解。畢竟長安南面有窮山峻嶺,東面有函谷關、虎牢關、潼關、峣關、藍田關等多處關隘,再則是交通上面其實也有基礎。

被漢國中樞列為都城的地方並不算多,長安、洛陽、襄國、鄴城就在考慮之中。

長安和洛陽是西漢和東漢的帝都,各自享有兩百多年的國運,地勢上面也存在優勢,不止是防禦鏈,還有劉彥平定東方諸敵國後繼續向西擴張的想法,那麽長安顯然就更合適一些。

襄國和鄴城被納入選項的理由比較簡單,石虎在兩座城池已經修建起了極其龐大和奢華的宮闕,甚至可以說是剛剛修建好和修建到一半就被漢軍所奪,有現成的宮闕不提,以地理位置而言還真的是處於漢家舊土版圖的中間位置。

“長安可以先遷徙人口前往,宮闕亦是可以先行修建。”紀昌當然是無條件任由劉彥將都城選在任何敵方,他需要的是講清楚過程和利弊:“現如今的長安已經全面荒廢,需得幾年時間來使其復蘇。”

沒有錯了,劉彥已經決定漢國的帝都就該是長安,但目前不說長安破舊不堪也沒有多少人,就是整個關中都是廢墟處處,不再有秦帝國和西漢、東漢的繁榮。

想要讓長安恢復繁榮,遷徙人口僅僅是第一步,建城當然也是必須,最應該做的是恢復秦帝國時期的龐大灌溉系統,將秦帝國修建的鄭國渠,西漢修建的成國渠、六輔渠、靈軹渠、白渠、龍首渠,東漢……東漢沒修什麽水利系統。

總之長安想要成為一座帝都,有太多的預先準確,而那些絕對不是一年半載可以搞定。這樣一來的話,遷都長安之前是不是該選擇除開臨淄之外的落腳地,腳下的襄國就是一個很理想的地方。

“王上,襄國是石碣數十年的都城,曾經匯集胡虜超過百萬。大漢將此地梳理了一遍,但未免有漏網之魚。”桑虞剛才已經講完了怎麽去重新將長安建設成為一座帝都該有的樣子,後面該力主將襄國作為臨時都城:“王上暫居襄國有現成宮城可住,亦可震懾宵小。”

桑氏是魏郡人士,襄國位處魏郡之內。要是襄國成為漢國的臨時都城,甭管是多久對於桑氏來講都是有利,這個是桑虞力主暫時劉彥停留襄國的原因之一。再來是,襄國之前是作為石碣的大本營,哪怕是歷經動蕩,有石虎帶著百萬胡虜北遷並州,但真的是遺留下不少胡虜,確確實實是該近一步地融合或是消滅。還有另外一個原因,東晉小朝廷滅亡,漢國未來主要的戰事會發生在並州一線和冀州一線,位於襄國可以起到便利作用。

紀昌清楚桑虞的盤算,以公心而言襄國作為臨時都城也不錯,他也就沒有進行什麽反對。

其余百官眾臣其實也能察覺桑虞的私心,但想要反對也拿不出什麽有利的反駁詞語,畢竟劉彥已經明言長安會是都城,襄國僅僅是暫時停留,為了這麽一個臨時落腳的地方去和桑虞產生沖突很不合算。

桑虞知道劉彥不反對不會有任何人出來反對,他更知道後面是要拿一些利益出來,是感謝能反對的人沒反對,也是必須的一種利益讓步。

漢國未來的帝都就這麽定了下來,暫時將襄國作為都城也順利通過,百官眾臣臉上都是無法掩飾的喜意。

帝都都已經確認,離劉彥稱帝也就不遠。劉彥在作為大王的時候,朝中的一些職位可以懸缺,成為皇帝之後卻是不能,代表著在場很多人將補上那些空缺,也許此刻只是個不那麽重要的大夫,未來卻將成為某一部的侍郎,是很值得期待和喜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