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9章 有備之戰(第2/3頁)

騫建同就說:“如此的話,由我統率羽林軍與第四騎兵軍,先過九澤湖?”

九澤湖的存在是起於什麽時候已經很難考究,到南北朝的時候因為氣候原因幹枯掉,往後就再也沒有九澤這個湖泊的存在。

中原關於水系的存在一直是存在變化,哪怕是黃河都經過多次的改道,每一次改道生靈塗炭是一方面,還會使河系與湖泊的位置產生變動。不得不說的是,黃河變得渾濁之後,可是給中原王朝在東面不斷增加陸地領土,增加的面積是按數十萬平方裏來算。

去年冬季漢國不是在整編軍隊嗎?新的軍制有了新的番號,一些特殊番號如羽林軍、虎賁軍、禁衛軍不算在內是保留常備的十三個軍,分為騎兵軍和步兵軍。其中騎兵軍的規模是有六個,剩下的七個是步兵軍。

征北幕府建制下有總共六個騎兵軍,四個為常備的騎兵軍,另外的兩個就是虎賁軍和羽林軍。征東幕府和征南幕府是各自有一個騎兵軍,剩下的那一個因為謝安這個中郎將沒資格建立幕府是歸屬到關中駐軍序列。

十三個常備軍是依次從“一”作為起數,騎兵軍就是第一到第六,步兵軍是由第一到第七,分兵種是前綴加上第幾騎兵軍或是第幾步兵軍。

劉彥搞出這一套番號的歷史意義重大。

要知道中原王朝的兵制從來都沒有這麽弄過,更多是按照州、郡、縣來分別部隊,要麽就是以戰區來規劃,會這樣是中原王朝很少有保持大量常備軍的時候。

當然了,中原王朝沒有數量龐大的常備軍,那就是中央軍、郡縣軍、邊軍的體系,兵源是來自納“賦”的青壯。而後面府兵制的出現,就讓中原王朝走到了“戰區”軍制體系,哪些區域的兵源就是負責哪一塊戰區,特殊國戰期間就從各處戰區調動部隊參戰。

劉彥建立的漢國不會存在什麽真正意義上的和平時期,保持大量常備軍的數量就是一種必要,那麽獨立於郡縣兵和邊軍體系之外也就理所當然,戰區體制這種防禦多於進攻的方式也不適合。

漢國目前的二十萬常備軍是從百萬部隊中精選兵源而成,應該說兵源素質都是十分優秀,分辨不出哪個軍好或是哪個軍差勁,番號代表的是數字而不是排名。

隨著漢國軍制的改變,李壇和騫建同分別不再是羽林軍和虎賁軍的統領,個人感情肯定還是深一些,可是能夠指揮的前提是部隊被劃在幕府序列之下。

李壇對於騫建同指揮羽林軍沒有什麽疑問,更是清楚為什麽要的是羽林軍而不是虎賁軍。他說:“後續會有兩個禁衛騎兵軍過來,要不……你再帶上一個騎兵軍?”

“若是兵力充足,自然最好。”騫建同郁悶的是虎賁軍作為甲騎具裝兵種,那就無法進行什麽長途奔襲或是用來追擊,點著頭:“兩個禁衛騎兵軍,再有虎賁軍,哪怕是沒有羽林軍和兩個騎兵軍,石宣或是苻洪想要決戰也是一點不怵。”

漢國的征北將軍歷來是掌握最多的部隊,那是征戰對象與地理位置首先就決定了的前提。像是東晉小朝廷政權覆滅之後,南邊在抵近到海岸線之前也僅是一些不成氣候的諸越與諸蠻,征南幕府就直接縮編到三個軍。而北方哪怕是幹挺了石羯趙國也還有草原上面的威脅,恐怕北線怎麽樣都不會少於五個軍的規模。

李壇除開一些常備軍的指揮權之外,地方上的郡縣兵和一些仆從軍也會逐步加入到幕府序列。哪怕是作為征北將軍的他,對於征北幕府在這一場戰役中下轄會有多少部隊也不太確定,唯一知道的就是不會低於四十萬的總兵力。

沒什麽矛盾的地方,漢國要保持二十萬常備軍,單指的是專門的戰兵,但也沒有完全排除掉其余的體系。

必須要說的是,漢國的常備軍、郡縣兵、仆從軍雖然都是軍方部隊,可是體系上並不一樣。常備軍說白了就是不事生產的軍隊,郡縣兵是來自於民間的納賦,仆從軍包含了奴隸兵和各個藩屬國的兵力。

騫建同最後是帶著三個騎兵軍離開,由於羽林軍雖然是一個軍,可是只有一萬的編制,總兵力也就是四萬。他們是在小雪的季節中離開城池,經九澤湖往平陶方向行軍,將會進入一片廣袤的草原進行隱蔽。

在騫建同率兵離去的半個月後,後續部落先後抵達,先到來的是上黨郡方向的三萬郡縣兵和兩萬禁衛軍騎兵,而到了這個時候冰雪也開始融化。

“第一階段,匯集到戰場的郡縣兵將會達到十二萬。”條攸一直以來就是行軍長史,到征北幕府之後依然是。他和李壇相處得不錯,對於目前的現狀也感到滿意,帶笑繼續說:“郡縣兵將會保證野戰兵團的側翼和後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