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5章 恍如隔世(第2/3頁)

桓溫一直在南方進行清洗,世家十之五六不存,沒有被滅的也大多因為土地回贖被搞得元氣大傷,劉彥不太確定南方的那些文化人對自己是什麽態度,只能是點名召見那些名聲比較大的人來作為試探。

今次得到召見的並不止是王羲之,很多有名聲的人都是在召見之列,要是有拒絕召見者,少不得後面桓溫又有活幹。

劉彥到建康時孫綽恰好就在。劉彥是到建康城內的名勝古跡看到孫綽題的詩,一問才知道孫綽就在現場,召見之下兩人也就見面了。

當時發生了什麽事情不再重要,一些對話卻是讓孫綽看到了希望,一聽劉彥要召見王羲之,孫綽鼓起莫大的勇氣才攬下這活。

出山陰到西陵需得一百二十余裏,王氏很需要讓排場使更多的人看見,孫綽當然是極力的幫忙,一路上走走停停,該知道王氏受到漢王禮遇的人也就都知道了。

沒人會笑話王氏不矜持,任何一個家族在面對生死存亡與興衰的時候,絕對不會再去講什麽臉面。王氏極度需要有一張虎皮來遏止眾多家族的雪上加霜,沒有比漢王召見王羲之更好的虎皮了。

“真的有船隊在等候!”王薈對船只並不陌生,不管是傳統的樓船體系還是漢國的新船體,驚訝的是孫綽果然說得沒錯,漢王對王羲之真的有關注。他就扭頭對王劭說:“若大王能夠賞識逸少,那可真的是太好了。”

王氏現在的日子非常不好過,不止是家族的田產以及商鋪那些縮減得太厲害,還因為政治帶來的影響。他們是抵抗漢軍南下的主力,失敗了肯定是要被清算,官方清算並沒有趕盡殺絕,可有了官方的清算就會讓民間勢力來欺壓,真正是虎落平陽被犬欺了。

劉彥派來的船只有三艘,船只並不顯得大,是用來裝載隨行的百名軍士,孫綽出面與人商議,王氏成員獨承一艘,大部分軍士則安排到另外的兩艘。

正當要安排上船,卻是有消息傳來,說東海之外有大風,恐怕是無法再走海路。

所謂的大風,是海上形成的颶風,往年這個時節也確實會發生這樣的事情,就是今年颶風來得更早了一些。

“風暴不知道會持續多久。”王劭看著有些憂慮:“君王召見雖無有定下期限,卻不能讓大王多等。”

孫綽立刻就看向隨行的漢軍軍官,問道:“海路不可行,可否走陸路?”

軍官是一名很年輕的屯長,比較無所謂地說:“吾等只擔負護衛,如何走並不幹涉。”

事實上哪怕是真的有颶風,只要不是太大的颶風也就是多等待三兩天的事情,狂風暴雨之下海上航行有風險,只是下雨卻沒有太大的妨礙,王劭提議走陸路是想讓更多的人知道劉彥派人來請王羲之。

“叔父,便在此處安歇等待大風離去。”王羲之其實知道王劭是在做什麽考慮,等待和王劭走到無人處才說:“過猶不及。”

劉彥又不是只單獨召見王羲之,是南方有名的詩人、書法家、思想家之類的人都召見。

王羲之很清楚王氏需要扯虎皮,但認為做得太明顯不好,且可能會讓事後知道的劉彥心生反感對王氏不利。

有些話不需要說的那麽明白,王劭聽了立刻苦笑:“是叔父考慮不周。”他比較驚訝的是王羲之的改變。

王羲之以往很少會摻和什麽事情,更多的時候是專注於書法,大有“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的意思。現在他卻是變得有“人味”多了,至少是會為家族進行考慮。

這一等,就是等了七天,孫綽等得焦慮不安,王劭也是有些惶恐,倒是王羲之發現那些漢軍沒有一點著急去勸那些急了的人。

現在當然沒有人會去為颶風命名,不知名的颶風並沒有直接從西陵登陸,只是外圍掃了一下西陵便往長江出海口而去,西陵只是下了兩天的雨,會足足等七天是他們哪怕出海也得入長江出海口。

登船之後,三艘船花了兩天就抵達長江出海口。

從船上觀看兩岸,能夠看到颶風肆虐之後的狼藉,很多樹木被連根拔起,更多的是直接歪倒,許多地方更是積滿了雨水形成窪地。

“今歲揚州的糧食又要減產了。”王羲之看到孫綽錯愕地看著自己,笑著問:“興公為何如此模樣?”

孫綽不得不錯愕呀,他們這些人什麽時候真正去關注過農耕,除了吟詩作樂就是連場的歡宴,要不就是聚在一起空談時政,見到王羲之憂愁地談糧食減產不驚訝就怪了。

“王氏已非昨日之王氏,余在山陰亦要下地生產。”王羲之的那個“余”,是文人一種帶著自貶的自稱。他說的是王氏已經沒有奴仆,眾多家族落井下石不賣糧食,家族子弟當然得自己耕作:“勞作有所得,方知以往之無作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