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3章 誅殺功臣?(第2/3頁)

想多了的情況下還有一種效應,就是怕劉彥真的挖坑等著埋人,生起了“無私貢獻”的念頭。

“募捐之事可一不可再。”劉彥當然不會願意憑白不付出從各家族獲取千萬石以上的糧食:“以當地糧價進行易買。”

漢國講的是不付出就沒有回報,那就不能沒有回報地讓人去付出,一旦這個規則由劉彥來親手打破,一時間是得到了好處,可對於國家和民族的未來不是什麽好事。

前兩次的募捐,後面劉彥都給了相應的回報,極大限度演示了什麽叫作公平,甚至有些人還得到了所謂的機緣。

庾翼是很有把握說服前去中南半島進行開拓的各家族無償拿出糧食,他們在開拓期間雖然依照規定繳納各種該交的利益,可獲得的好處依然是巨大。

要是沒有劉彥開放中南半島讓各家族去撒歡,甚至為了他們的撒歡創造無比多的便利,各家族哪怕有那個心思也辦不到。

前往中南半島進行開拓的家族,他們與待在國內的那些家族已經成了兩個世界的人,不止是因為在外面獲得了龐大的好處,還因為所聞所見讓眼界和思想達到了另一個層次。

作為第一代得到國家支持向外野蠻開拓的眾人,他們不但見識到了世界有多大,還體會到了身為強國之人的各種好處。他們在漢國之內是可以隨意被剿滅的存在,到了異域卻是能仗著身後強大的祖國為所欲為,光是這樣的體會就足以認清國內那些人看不到的現實。

要說現在哪一批人對漢國的歸屬感最強,去中南半島各種欺負土著的那批人為最,恰恰是知道了身後有何等程度的靠山才能撒歡,庾翼真有十足把握說服他們無償捐獻。

還有另外的一層,到了中南半島撒歡的各家族,他們多少也是怕進了什麽陷阱,甚至是被當成豬在養,能夠體現自己存在價值的時候,誰都不敢落後於人。

糧價會因為所在區域不同而價格不同,比如長江以北的糧價需要一百錢才有一鬥,長江以南可能才是七十錢或是八十錢一鬥,到了中南半島那種一年至少三四熟的地方一二十錢就能購買一鬥。

“王上所言極是。”庾翼無視掉區域不同帶來的糧價區別,甚至討好地說:“若需擔負運輸,吾等可全權負責。”

進行數量龐大的運輸從來都是一件無比麻煩的事情,不光是時間上的消耗,也不止是運輸工具的準備和磨損,還有相應的配套運輸人員薪資以及糧食消耗成本。運什麽東西消耗最大價值比又最低,估計就是糧食。

庾翼現在不在乎的東西多了去了,都願意無償捐獻巨量糧秣,就更不會在乎運輸的消耗,只求自己的良好表現被劉彥看在眼裏記進心裏,真要發生什麽清算的事情,就跪求放一馬。

桑虞、蔡優、等等一些僅是小小插一腳中南半島的家族,看庾翼盡情地表演絕對沒什麽看不起,相反是羨慕庾翼竟然有能表現自己的舞台。

昨晚眾人琢磨的事情太多了,有人甚至還翻出了史記進行閱讀,看到西漢的功臣被各種殺戮太嚇人,閱讀到劉秀各種優渥功臣無比羨慕,他們無法確定劉彥建立漢國之後,是會走西漢對待功臣的酷烈,還是走東漢的善待功臣。

沒錯了,劉彥也是以“漢”作為國號,要是史官進行記載,為了區別於西漢和東漢可是要絞盡腦汁。

西漢是因為立國之初建都於長安,東漢則是復立建都於洛陽,才有了西漢和東漢的區分。劉彥建國之後長期所待的地方不少,臨淄算一個,後面在奉高也待了一段時間,再來是有鄴城和襄國,可最終確定的都城卻是要在長安。

新漢國要建都長安,史書該是怎麽記?總不能是還叫西漢吧!快愁白了頭發的史官可不敢建議改個國號,最後詢問各大臣的意見,問能不能稱呼第三王朝(皇朝)。

眾大臣可不敢拿主意,他們可是知道了劉彥並不是先漢皇室後裔,那來個第三又是幾個意思。迫不得已只好一塊去找劉彥,該是怎麽個記載法,由劉彥來確定最恰當,不合適也是劉彥自己來背這個除了他之外誰也背不起的鍋。

劉彥是隨著身份的改變才知道史書記載的重要性,很清楚在這一點上容不得半點馬虎。他問都有了什麽意見,聽到第三王朝(皇朝)的時候就拍板,不是先漢皇室後裔繼承個第三不是什麽問題,認同漢家文化這樣的記載正當合適,只不過給出要叫第三帝國。

第三帝國什麽的,不是穿越者根本沒有那麽多的聯想,眾人相反是因為不叫王朝(皇朝),直接以帝國稱之覺得無比順耳和興奮。

好嘛,第三帝國都出來了,那劉彥究竟是會像西漢那樣對待功臣,還是學習劉秀好榜樣善待功臣,可沒人敢要求劉彥給個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