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2章 春風一樣的溫暖

李石當然知道倭兵,他不止一次親眼看到倭兵在鄉野間抓捕百濟人,印象中是倭兵無比的野蠻和兇狠,還在小心肝亂顫,對方卻突然來個九十度彎腰致歉,一時間都沒有反應過來。

身份牌上面有姓名、戶籍、面貌身材特征和號碼,半島登記為漢籍的人基本上都有一塊,為的就是辨別身份。

半島現在到處都有倭兵在鄉野裏抓捕半島土著,現在半島之民與中原王朝的百姓,雙方在衣冠穿著上並沒有差別,該是麻衣就是麻衣,只有在一些盛裝上面存在差別。

百姓的衣冠沒有什麽不同,皮膚顏色自然也是一樣,倒是面部五官認真辨別還是不一樣的。比如半島之民大多單眼皮,兩目內眥間的山根會寬一些,鼻子也大多是豬鼻。

每個地方,因為環境以及氣候的不一樣,事實上人的長相真的是會存在區別,最簡單的就是冰寒地帶與溫和地帶的人鼻子就是不一樣的。除了鼻子這一點之外,皮膚的毛細孔大小和身上的體毛多寡也會存在很大的不同,甚至是在皮膚上面都會存在粗糙和細膩上的差距。

很多微小的特征並不是幾眼能夠看得出來,要不是事先知曉那些特征,壓根就不會覺得有什麽不一樣。要不是印象深刻到一定份上,其實黃種人看白種人和黑種人都差不多一個樣,白種人和黑種人看黃種人又都是一樣的臉。

中原以及長江以南並沒有號碼牌這個玩意,半島上有大批的仆從軍,又在大肆抓捕半島土著,別奢望倭兵能夠分清楚到底誰是漢人,那麽身份牌的存在就很有必要。

小野當漢國的仆從軍已經有四個年頭,從最底層的士兵混成了小隊長。他作戰未必有多麽勇猛,該獲得的賞賜卻是從來沒少,有了一些積蓄寄回去讓家人在家鄉買了些田地,對目前的現狀感到非常滿意。

目前倭列島諸國除了極為少數的人有姓氏,要不然絕大多數人是沒有姓氏的,甚至是大部分人根本都沒有屬於自己的土地和財產,說白了就是某個武士名下的奴隸,那個武士又會是哪個貴族的士兵之類的。

倭列島諸國的現狀其實就是春秋時期的中原,只有士族才會有姓氏,士指的是武士和一些有爵位的人,也只有士才有資格參與戰爭,普通百姓是不允許持有兵器上高貴的戰場的。

倭列島的人以前想要改變自己的境遇幾乎沒有什麽途徑,該是農夫就會一輩子都是農夫,武士身份講的是家族繼承,是不是貴族看得是投的什麽胎。而這一些因為漢國需要仆從軍,列島諸國的上層就從民間大肆招人,也就給了原本是普通人的群體有了改變自己命運的機會。

中原也有自己的演化過程,比如普通百姓能上戰場,是由於弩的出現。畢竟不管是近身兵器還是弓都需要經過長久且專業的訓練,訓練有素的武士宰百姓就和玩一樣,百姓還真的沒有多少資格參與職業戰爭。而弩只要孩子擡得動都能扣動扳機殺人,科技改變了戰爭,使沒有長年累月訓練的百姓也能持弩參戰。後面戰爭的規模越變越大,大批的武士先後戰死,不想亡國只能讓百姓上陣。

第一個大規模征召百姓參軍的國家是秦國,戰爭是秦與楚跨境之戰,後面秦與楚修好掉頭去攻晉。那個時候中原霸主晉國正號召一幫小弟一塊圍毆楚國,秦軍入晉境因為軍紀敗壞大規模屠殺平民,打破了戰爭由軍隊與軍隊解決的慣例。此後中原戰爭不再是為了征服迫使敵國交保護費,進入了總體戰階段,周室分封各國也是從那之後大批滅亡。

對了,春秋數百年的“默契”戰爭就是被秦軍打破。所謂的默契所指方向太多,其中就包括不殺百姓這一條。畢竟抓捕百姓當奴隸賣了獲利更多,哪怕不賣也能充作勞力。

春秋戰爭的默契還有一個極具英雄色彩的“致師”,也就是敵我雙方各出一車,於兩軍將士的觀戰中進行戰車與戰車的單挑,有些時候一場“致師”甚至都能決定到底要不要打下去。

有一個階段的楚國就相當喜歡“致師”,那是因為楚國有一個叫養由基的神箭手,他使用的箭矢甚至都要被楚王供奉在宗廟,戰時經過祭祀才會取出。

養由基的“致師”相當簡單,站在戰車之上等待“致師”開始,號鼓之下馭手驅馬拉車而出,他來個張弓射箭就立刻叫馭手收工,通常在他收起弓的時候,對面的敵將就已經中箭載倒。

比較詭異的是,敵方死了戰將,死去的戰將不但連人帶甲會成為養由基的所屬物,那支箭也必然會被歸還。

這種極具英雄色彩的“致師”還是被秦軍打破,當時的庸國就是要按照慣例“致師”,庸軍一切都還在準備時刻,對面的秦軍明明答應要“致師”卻無恥地發動了沖鋒。庸軍是在從上到下的懵逼中大敗,之後國家也被秦、楚、巴三國所瓜分。這一場秦軍與庸軍的戰爭傳達周室分封諸國,以後戰陣上也沒有“致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