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2章 平蠻校尉

劉彥有特殊的轉運方法只被少數人得知,並不是像司宏壯或伏偉這種中層所能知曉的。

阿三那裏究竟是會有多少糧食,多是多到何等程度,一切還需要有人實地進行考察,派出先前人員進行偽裝,以海商的身份踏上阿三地盤就成為必然。

像劉彥一開口,沒有任何有效情報下,國家開始建設前進基地準備入侵,只說明劉彥的權威無比之重。不管是之前的朝代,還是之後的朝代,真沒有帝王能夠像劉彥這樣一言而決,哪怕是權威最重的始皇帝都會遭遇過否決。

中樞無條件執行劉彥的決策,是他們並沒有看到劉彥出過錯,再來就是劉彥許多手段顯得很神秘。若說劉彥的權威是一方面,中原即將面臨大旱的前提下,入侵阿三地盤也是一種死馬當活馬醫的迫不得已。當然了,還缺不了軍方的推動。

原始密林,尤其是中南半島這種常年處於潮濕的區域,每日清晨出現濃霧是普遍現象。以春季發生的濃霧最多,有些地段在一天之中的整個上午都會被濃霧所籠罩。

目前是夏季階段,濃霧到上午九點左右就會散去,艦隊的眾人一再看滿是綠色的陸地,看到的除了樹還是樹,少不了一層又一層的群山。

“真是活見鬼了。”司宏壯過了馬六甲海峽不能再整天懶洋洋,時常是上了船桅的鬥親自拿望遠鏡進行觀察:“這鬼地方不是林子就是山,偏偏植物非常茂密,絕對是個一年四季多雨的地方。”

沒有錯,中南半島一年之中下雨的時候非常多,充足的雨水就是植物為什麽會生長那麽好的原因之一。植物非常茂密,雨季也是太多,給這片地方有太多能夠制造沼澤的因素,探索起來的難度不是一般大。

“所以適合耕種啊!”伏偉下意識擡頭看了看天,天上飄著像棉花糖的雲朵,沒有半點要下雨的跡象:“水稻知道嗎?那些家族拿出一千五百萬石,全是水稻。”

水稻目前在漢國只是西南沿海局部栽種,並不是主要糧食,漢人的主要糧食是黍、稷、麥、菽和各類豆子。現在麥還沒有分大麥和小麥,產量上面也不大,是達官貴人才能吃得起,百姓吃得最多的是各類豆子。

漢國入侵中南半島,得到的糧食基本是供應軍方,不過以北方人居多的軍隊實際上是吃不慣稻米。

北方人喜歡的是面食,稻米偏偏無法做成饅頭或面條,甚至包子也是糯米做的。而糯米雖然是稻的一種,問題是水稻和罕稻又是不同。要說的是,糯米其實早在中原被栽種,就是數量少到可憐。

人類在馴服“食物”的道路是經過一再的研究和改良,不管是家畜還是植物類。

家畜是抓捕野生動物來進行圈養,人為地改變野獸的生活習慣,經過常年累月的經營之下,豬雖然都是豬,家豬和野豬就逐漸變成兩個物種,至少家豬沒野豬的獠牙。

植物類的食物,先民不知道付出多少代價才知道哪些植物可以耕種,是經過一再的探索和試驗,才有了後輩子孫覺得的理所當然。

漢國現在就在幹馴服水稻的工程,不是搞什麽雜交之類的,其實就是先在各個區域進行試種,也是先行在南方區域培育。

培育過程沒什麽高科技的地方,就是逐步讓水稻適應水土,一代又一代地出產新的稻種,總有那麽一代水稻適合在北方進行耕種。

司宏壯聽到稻米,第一瞬間是想到米飯配紅燒肉的美味程度,只不過紅燒肉出現的次數太少,更多的時候是米飯配鹹魚。

“大漢在異域得到的並不止是稻米。”伏偉可是知道中南半島包括南洋各處島嶼的香木非常之多,其余上千年的木頭更是多不勝數:“征南將軍已經上表中樞,提議在這邊建造船塢。”

那些所謂上千年的木頭,是各個種類的參天大樹,隨隨便便挑一棵都能作為房屋承重梁,用於建造船只的木材也絕對不缺。

司宏壯對於那些倒是知道一點,比如在關中要造長安新城,已經提出從中南半島大肆伐木的計劃,並且已經在做相關的水道勘探做業。

在鋼筋水泥被廣泛利用之前,造房子當然是需要大量的木材,其中又以建造宮闕所需的木材最多。

想要被用於宮闕的木材,很自然而然是越名貴越好,之前的歷朝歷代是本土取材,實際上經過那麽多年的砍伐早沒多少名貴木材,甚至是符合規格的大樹都不多。

除了用以建築的木材之外,更多的是關於各類家具。華夏文明有幾個鮮明的特點,喜歡玉,以玉來形容君子。除了對玉的追求,對於名貴木材又是一個方面,還得再加上漆。

“中南半島沒有發現玉礦,那種叫翡翠的玩意倒是非常多。”伏偉所在的家族也摻和了殖民中南半島,了解的信息遠比司宏壯多得多:“聽聞南方的一些家族在帶動翡翠審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