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2章 萬國來朝啥的(第2/3頁)

再來,巴蜀之地也確定不會遭遇幹旱影響,只是巴蜀只有一處平原是產糧區(既成都平原),基本是作為巴蜀自給自足的保證。

對於漢國來講,沒有什麽事情比即將爆發的旱災更加值得重視,想方設法獲取糧食也就成了關鍵。

任何一個中原王朝對於天災的抵抗能力都不強,很多朝代都是因為爆發天災而導致滅亡。在天災爆發的時候,歷朝歷代極少能夠拿出什麽有效的方法,哪怕是有足夠的儲備糧食,實際上因為道路的原因,再加上官員貪腐,真正能夠送往災民手中的基本也沒多少。

細數下來,中原各朝代對天災抵抗力最強的是被稱作弱宋的那一代,兩宋在面對天災時是以收編災民組建廂軍為主要手段,廂軍其實就是將災民集中起來進行有效管理,減少天災爆發後流民泛濫,也是遏止野心之輩蠱惑和收攏災民幹些改朝換代的大事。

兩宋是不是被廂軍拖垮不是關鍵,關鍵的是兩宋有著很盛行的海上貿易,有相關數據證明兩宋期間不斷從海外購進糧食,這個也是兩宋人口爆炸和商業發達之後,國內卻是沒有出現明顯缺糧的原因。

劉彥沒有準備去幹收攏災民組建廂軍的事,他拿出的方案是組建建設兵團,說白了就是將受災區域的人集中管理,雇傭他們進行各種建設,達到以工代賑的目標。

“災難無可避免,自然是要借此機會完善國內交通。”紀昌說的是對於國內交通規劃,主要是丞相府牽頭,太尉署、禦史府、廷尉署、大理寺……等等一應部門都有參與:“初步的規劃是,東、西、南、北個邊疆都將建設一條直抵都城的國道,南方通常都城以及西北通往都城的這兩條會最先建設。”

在規劃中,南方的起點是在建康,橫跨長江經由廬江郡、汝陰郡、陳郡、潁川郡、襄城郡、滎陽郡到弘農郡,在潼關與各條樞紐道路會合,再往關中方向就是直抵長安新城,總長度超過三千八百裏。

另一條的起點是在敦煌郡(陽關),將會貫穿晉昌郡、酒泉郡、張掖郡、武興郡、武威郡、廣武郡、隴西郡、南安郡、略陽郡、扶風郡直抵長安新城,總長度超過四千五百裏。

要是由南到新長安和由北到新長安的國道建設起來,一條貫穿西北到東南的國道也就出現,預示著漢國對西北和東南統治的穩固,也將開創歷史上的第一個偉大成就,那就是建設一條總長度超過八千裏的國道。

“我們已經做好了相關的準備。”紀昌今年三十九歲,本來看著就顯老,太多的政務壓在身上,操勞多了就更顯老態,精神頭看著卻是不錯:“計劃以各郡分段建設為主,最後再將各段道路進行相連,預計能在十五年之內將兩條道路建起來。”

旱災當然不會困擾漢國十五年,初步猜測是三年左右,先行投入道路建設的人員將是以六百萬人為起點,後續必然會逐漸減少建設人員。

丞相府做出十五年規劃,前三年人力最充足的時候會是建設高峰期,災民的主要投入是沒什麽危險性的平坦地段,開山劈林之類的將由軍方和奴隸來完成。用十五年來建設,考慮到的是災民後續會逐步遣散,將會是使用奴隸作為建設主力,以徭役人員為輔。

光是東南和西北兩條國道就是耗時十五年,另外的東北到新長安和西南到新長安,後面這兩條的耗時會更久,基本是以國家工程的級數來進行看待。

劉彥對於有了糧食之後的調度不會有什麽疑問,有“金手指”的前提下壓根就不用耗時費力地進行運輸,比較重要的還是關於用水上面的考量。

“已經在竭力蓄水。”紀昌在這一方面不敢做出什麽保證,只能說:“臣會竭盡全力。”

現如今的漢國做什麽都是以獲取糧食為主要目標,不但是派遣遠征軍外出侵略和本土各產糧地的建設,對於大海的漁業也是在開發最大的潛能。

漢國的海岸線非常長,暫時是辦不到遠洋漁業,可是對近海漁業的發展其實已經是成熟,有著大量的漁船在近海做業,能夠提供大量的海產。

“王上。”呂議一直想插話就是插不進去,等待有機會了,立刻問:“征南將軍提及薩珊等國之事,如何安排?”

桓溫率軍在阿三洋獲得勝利,笈多王朝那一邊雖然還沒有徹底認輸,可勝利是在多個國家的見證之下取得。

那一次戰事結束之後,厄古泰·巴赫拉姆是跟著漢軍戰船登岸,相隔幾天之後才見到桓溫,提出自己來自波斯薩珊的同時,提到了“再續前緣”的述求。

除了波斯薩珊之外,後面兩薩特拉普(塞種人)、卡拉巴拉斯(阿三)、蘭巴建納(斯裏蘭卡)、拔羅婆(阿三)、阿拉幹(孟加拉)、驃國(緬族)都有派人與平蠻校尉部取得聯系,皆是提出派遣使節團到漢國的述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