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2章 不明覺厲(第2/3頁)

漢國的十三個常備軍的成立時間有先後之分。排序在前五的常備軍基本上就是跟隨劉彥從青州殺出來的部隊,歷經整場對羯族的復仇之戰。排在前五之外的部隊,第六到第十是在對羯族之戰的後期才成立,第十到第十三幹脆就是草原之戰和對燕之戰才成立的部隊。

十三個常備軍的確都是功勛部隊,他們先後舉行過自己的獻俘儀式,就是近年來向君王獻俘的儀式舉辦得少了。

今天就會有一場獻俘儀式,那是對笈多王朝戰爭俘獲戰俘對君王的獻禮。

“海軍……是獨立在十三個常備軍之外啊!”

“難道不是?”

“阿三的那些戰俘算是第七、第九常備軍和海軍一塊的戰果。”

漢國有十三個常備軍,虎賁軍是具裝重騎兵,羽林軍是綜合騎兵,又有第一、第二和第四騎兵軍,剩下的第三和第五到第十一都是步兵軍。

除卻十三個常備軍之外,劉彥又在元朔七年建立了一支操作火器的部隊,是分別調配到各支常備軍,以羽林軍的附屬火器部隊數量最多。

漢國的火器運用在對燕之戰最多,後面基本上就沒有大規模使用,不過實驗卻是一直沒有停頓下來。

在元朔七年,劉彥又下令研制可以搭載青銅炮的戰船,目前是處於實驗階段,還沒有成品戰船。

祭天時的“閱陣”就是走個過場,不算是真正意義上的演兵或是閱兵,哪怕是這樣,當整齊劃一的將士列隊推進到廣場的預定位置,包括外國使節團的成員和那些民間人士,除了看得目瞪口呆之余,就是被震驚到了。

“很有排場,太有排場了!”奧盧斯·賽克斯圖斯·西塞羅連續用了兩個感嘆的詞:“我們羅馬也有類似的活動,只是走起來太散漫了。”

基亞努什·阿爾塔·阿爾達希爾幹脆就沒話說,不管是帕提亞帝國還是到了薩珊王朝,波斯人就基本上沒有搞過演兵之類的活動,在這一方面是匱乏得很。

與波斯人相對比,羅馬人就非常喜歡搞類似的活動,他們每對外戰爭獲勝一次,就會到羅馬(城)舉行凱旋儀式,但就是展示戰利品的成份許多,再來就是讓戰士接受羅馬市民的撒花和歡呼,會有排隊入城儀式,但就如奧盧斯·賽克斯圖斯·西塞羅所說,就是遊街而已,真不是什麽列陣閱兵。

就在沒見識過類似場面的人一片驚嘆中,已經抵達位置的方陣突然響起歌聲。

總數六千將士吟唱的是《商頌·烈祖》,本來是用來歌頌成湯的一首詩,但是也適用於用在祭祀方面,與諸夏文明崇拜先祖沒有什麽沖突,有沖突的是周王朝不會那麽幹。

漢軍將士在詠頌《商頌·烈祖》的時候,氣勢無比宏大,第一句“嗟嗟烈祖!有秩斯祜。”就充滿了諸夏文明的敬重祖先特色,翻譯過來就是“贊嘆偉大我先祖!大吉大利有洪福。”整首詩其實也就是通過歌頌祖先,再向祖先禱告請求賜福的過程。

因為《商頌·烈祖》的特殊性,齊聲高唱的漢軍,是唱到那一句“來假來饗,降福無疆”就作為結束,只因為最後的結尾“顧予烝嘗,湯孫之將”是成湯子孫的專享詞。

“他們在唱什麽?”奧盧斯·賽克斯圖斯·西塞羅滿臉急切地在問翻譯,他已經抱定堅定想法,羅馬完全可以學習漢國的做法,就是這樣才會顯得急切。

翻譯是滿臉的發懵,他就是懂尋常的漢語而已,真聽不懂太深奧的啊!

《詩經》中關於《頌》有三種,分別是《商頌》、《周頌》和《魯頌》。《商頌》和《周頌》都是歌頌開國之君的文治武功,魯國本身就是諸侯國,真沒資格譜寫什麽“頌”,問題是魯國的諸侯就是周王室的史官來著,還是“尊長國”,再來是孔子他老人家在去“無邪”的時候“去詩幾百首”,只留下自己認為合適的,致使後人看到的《詩經》其實是不全的。

身為魯國人的孔子當然會留下《魯頌》,然後是《魯頌》裏面除了相對不要臉的歌頌僖公的文治武功之外,表達的是希望魯國恢復其在周初時尊長地位的強烈願望。

在需要詠頌《詩經》關於《頌》的場合時,基本上就沒任何朝代的統治者會去搭理《魯頌》,倒是魯地人時不時會關起門來唱一唱《魯頌》,尤其是以魯地的儒家門徒最長幹,那是他們著實很渴望得到一些什麽。

“全是鐵甲啊!”古德豪斯雙眼瞪得賊大,滿滿都是一副口水都要留下來的樣子:“本來以為羅馬就夠富足,沒想到賽裏斯更強!”

開拔到宮城廣場的軍隊的確有一個算一個都是精致的金屬甲,差別是禁衛軍是魚鱗甲體系,其余則是以板甲體系為主。

羅馬富不富很難說,但是他們的軍隊還真的都是使用皮甲居多,只有極少數的軍團有裝備金屬甲。羅馬皮甲是一種硬壓款式,真就不是一層皮革就算完事,通常還是以使用的主人身材來制定,得說防護力方面真的不比金屬甲弱多少。在金屬甲方面,羅馬的金屬甲是一種板狀的疊層款式,瞧著就像是皮皮蝦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