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3章 為萬世奠基(第2/3頁)

“寡人就說明白一點吧。”劉彥開始有些不耐煩了:“不管是哪個學說皆是諸夏之學,能不能統稱為‘夏學’或‘漢學’,只取其精華,去其糟糠。”

後世的學術界認為夏朝是諸夏後裔的第一個朝代,就是一度難以找到有力的證明,以至於西方國家認為壓根就沒有“夏”這個朝代,後面還是從甲骨文的考古上得到發現,才證明真的有夏朝的存在,最直接的證明就是出土於商朝的鼎器上有關於夏朝的記載。

紀昌在刹那間與桑虞完成對視,他們已經完全明白過來了,自己家的這個君王簡直就是雄心壯志,要捏合包括儒家在內的所有學說為漢國所用,連“夏說”這麽個逼格高出天際的稱呼都用上了。

劉彥的想法還是非常直接的,後世的天朝一直在強調“中華文化”,不管開始之初是有什麽目的,就是將各朝各代的文化來進行規範和統稱。這個做法當然是正確的,首先都是屬於“中華文化”的一部分,那出自哪個區域就沒有任何需要爭論的地方,內部的爭執也就沒有了必要。

古人喜歡搞文化獨尊,不同學派的人互相掐架起來簡直不要太可怕。他們會那麽激烈地進行鬥爭,是各自的分別太過明顯,導致誰也不服誰,那就從根底上將它們視為同一個文化的分支。都是屬於某個主體文化的延伸,再掐架就完全是與當局過不去了。

“‘夏學’這個稱呼好。”冉閔逮住機會大聲說了一句:“聽著就覺得堂皇大氣。”

之所以是稱“諸夏”,不止是因為夏朝是第一個朝代,還因為都是源自一個族群,說諸夏是因為後續發展的文化和價值觀產生了不同。“夏”這個字本身就代表著源頭,將所有學說捏合起來,再稱為“夏學”,誰反對就是背棄祖宗的叛徒,不將自己視為諸夏一員。

“驃騎將軍所言極是。”紀昌剛剛還在擔憂一點,劉彥要是認定“漢學”這個冠名,那基本上就只能是代表當代:“稱‘夏學’,無人敢有不服。”

一件天大的事情就那麽草率地被確認了下來,參與的人不管有沒有認清楚其中的重要性,反正都是既是激動又是興奮。

“沒人敢不服就行。”劉彥也很開心,有些不足的是現在稱“中華文化”基本是不會得到認可,要不更合他的心意一些。他開始用下命令的口氣分配任務:“小年期間,那些讀書人熱鬧得很,讓他們都別吵吵了。”

在場屬於文官體系的人都是站立起來行禮應命,他們會用不同的手段將今天的決定透露出去,要是那些文化人識相點坦然接受倒還好,不接受他們也會使用各種手段讓有反對意見的家夥接受或人間蒸發。

眾人從劉彥處離開,出了宮門紀昌站定原地。

也不知道是忘了還是刻意,剛才劉彥並沒有指定誰為主導,紀昌很清楚自己雖然身為丞相,是理所當然的主導者,但包括桑虞、呂議等一些九卿可不會那麽安份。

一個國家確定文化不是小事,誰去執行都能從中獲益,桑虞自認是北方派系領袖,呂議是被逼著成為南方派系的領袖,他們哪怕自己不想爭,後面也會被追隨者逼著去爭,紀昌停下來就是要與兩人開誠布公談一談。

“泰安,虞知曉一處風景優美之處。”桑虞顯然是知道紀昌為什麽會站定,笑著說:“一同前往?”

呂議沒半點客氣,接著話題也說:“同去。”

紀昌面無表情地頷首,令他沒想到的是冉閔拉著徐正也過來,咋呼著要一塊去。

“某可不是多事。”冉閔很直接地說:“夏學自然也包括兵學,如何能讓你等文人全面代表?”

徐正本來是很無奈,一聽冉閔那麽說立刻反應過來,嚴肅地點點頭表示一定要去。

桑虞是巴不得水更渾一些,笑著也就幫腔。

所謂風景優美的地方並不在城內,是舊長城偏西南位置的驪山附近,該處原屬於上林苑的一部分,傳聞還是始皇帝秦陵的所在,就是幾百年過去沒人真的找到始皇帝秦陵所在而已。

既然是冬至節,天氣自然是暖和不到哪去,就是因為氣候轉變的關系,今天還沒有出現下雪,但說實話也是凍人得很。

“毛病了,選了這麽一個偏僻的所在。”冉閔不是怕冷,是純粹覺得周邊的風景根本就沒有所謂的優美:“一眼望去就是萬物凋零,哪裏美了?”

桑虞有聽到也當沒聽見,其余人則是在苦笑。

對了,最後一塊來的並不止約定的那些人,是三公九卿,甚至是征字級別的武將也被紀昌一塊通知著過來。

有隨從在搭建棚子,又有侍女在準備席宴,讓這個經年沒人到來的地方多了突然間的人氣。

“始皇帝橫掃八荒六合,使諸夏再次得到一統,功在當代益在千秋。”紀昌說的這個也是儒生一再不承認的。他說完就看著眾人,等了一小會才繼續說:“諸夏一體,大一統論不可棄,我等站在傳聞為始皇帝秦陵的所在,諸君可有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