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4章 利之所在(第2/3頁)

生活在什麽區域,身處的國家又是怎麽個樣子,就會給人一種生存的思維。西域人是被包夾在幾大強者的中間,不是被匈奴人欺負,就是漢人來了之後建立管理體系,等匈奴人和漢人都消失之後又會有西邊的某個誰來,有時候阿三也會過來湊熱鬧,就給西域人養成了習慣侍奉強者的習慣。

毫無疑問的是,相比沒落下去的烏孫人,長期以來顯得不死不活的車師人,忙於和高原人過不去的疏勒人,極度有錢並且活躍的龜茲人現在就是西域霸主。

“所以龜茲人在西域很有號召力?”劉彥是從來就沒有將西域的某個國家放在眼裏,那並不是什麽戰略上的藐視,是歷史一再證明只要中原這邊使力西域不管什麽國家真就是不堪一擊。他好奇的是:“龜茲人和西邊眾多國家的交情,好到能夠雇傭正規軍?”

對於龜茲雇傭大國的軍隊抵抗漢人西進不過是一種猜測,沒有能拿的出手的證據,也暫時沒有得到相關的情報,就是從聚攏白龍堆的聯軍數量多寡而在進行推測。

其實漢國對西域並不是沒有情報系統,既然漢國要向西域下手,事先進行多種情報收集這一道手續自然不會忘,再來是張氏涼國原先也有對西域進行各種安排。

這一次算是劉彥不得不對西域下手,導致“先手”還沒有各種妥當,算得上是意料之外的行動。

原來屬於張氏涼國的情報系統是有被漢國接收了一些,問題是西北對漢國的歸屬心不強,導致漢國對於原屬於張氏涼國的探子傳回信息不知道該不該信。

不靠譜的情報前提下,正確的做法就是無視掉那些情報,以統兵將領自行操作為準,後方的中樞給予前線將領最大的自主權,等著收獲,或是得到求援給予增援。

超級大國不就是這樣嗎?輸得起,輸上一次兩次根本就不是事,再則是還不一定會輸。這一次進軍西域,出於止損的傾向遠超過軍事考量,只要是能將矛盾向外發泄,其實就算是成功。

“殺敵亦屬軍功,不單西北各郡縣之人,其余各地前往者甚眾。”紀昌對這個其實是排斥的態度居多,可在大環境的需要下什麽反對都開不了口:“謝艾匯報,匯聚陽關已超二十萬之眾。”

劉彥這一次的大方是十數年來的前所未有,開放民間人士前往西域,官方給予了最大的便利和幫助,幹掉西域人可以憑借首級記功,俘獲西域人也能賣給官署換錢,繳獲方面也能自留,絕對是有史以來在諸夏文明發生的首次。

以異族腦袋可以換取軍功就是一個大誘惑,別說還有各種各樣發財的方式,全國各地覺得自己行的人踴躍而去的人群也就成為洪流。

“漢人從不避諱對建功立業的渴望,錢財等物若是不涉違法亦是如此。”劉彥還是很自得的,有點本事的人都去國外發財,國內會生事的人就會減少,那些人發了財還是會回國消費:“血性男兒發泄於域外,好過內鬥流血。”

並不是所有出去的人都能建功立業和發財,肯定會有不少人埋骨異域,這一點就真的沒什麽好說的。

漢人並不是後世所講的一開始沒有冒險精神,是官府一再限制那種冒險精神,劉彥不是要關起門來守著皇朝基業,去除了多種的限制,要做的就是鼓勵漢人向外探索和冒險,得到了什麽都算是鍋裏的。

“大漢不該故步自封,亦不該以為中原即為天下。”劉彥還知道一點,僅是高層有足夠的認知該不夠,得是全民都有明確認知:“官府口說無憑,有驍果出異域自會使百姓知曉。”

說白了就是有什麽好處別全劃拉到官方,開拓應該是一種有勇氣向外者的福利。歷朝歷代向外開疆辟土不是沒在做,可什麽好處都給皇帝個人或是官府全占了,百姓只有付出和犧牲卻沒半點好處,那麽向外開拓就會被百姓所厭惡。

“西域如南方(中南)半島。”劉彥含笑說道:“兩處便是漢人認知世界之起點。”

這一次小朝會對西域的討論很快就結束,最後的結論是等李匡的即時情報,將話題轉到了平蠻校尉部那邊。

在去年,桓溫就已經向中樞做了詳細匯報,笈多王朝整個南部為戰爭進行動員,拉了不少的小弟又想對平蠻校尉部動手。

進行南部動員的笈多王朝展現出一個區域霸主國該有的底蘊,征募了多少軍隊看得是人口,下水戰艦速度快慢體現的是一個國家的工業實力,能夠有多少小弟願意被拉上戰車就屬於影響力範圍。

“阿三新近動員了三十萬人。而這僅是南部動員。”徐正對於笈多王朝有這樣的底蘊還是比較吃驚的,那可是一年之內動員的人數,肯定是還有後續。他對著重新換掛的山川輿圖,指著克塔克的位置:“今歲之後,此處每日都在增加船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