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8章 在世神靈(第2/3頁)

很不愉快卻是又要承認的一點,諸夏的文化遺失得太多太多了,周邊吸收諸夏文化的其他民族卻是完好地保存了下去。

有一個說法,想要看縮小版的李唐長安,可以去東京古城區;想要看在兩宋之後遺失掉的打鼓文化,可以去越南看打鼓隊;倭人的空手道和棒子的跆拳道,全特麽是繼承或改良於唐手;不止是這些,一項又一項的提,幾乎能寫成一部百科全書。

“倭人權貴一直緊跟我們。”庾翼說的就是倭人的妝容:“他們屢次前往建康朝覲,使臣便是如此模樣。”

對了,現在的諸夏大地其實也是保存了相同的妝容,就算是五胡亂華都沒能徹徹底底的“滅絕”,就是現在已經很少人才會畫這樣的妝容,婚嫁時期也不再畫了,只有一些官妓在迎客的時候會畫。這樣的妝容到隋唐會出現變種,宮廷有進行改良,民間卻是一些騷包男子才會畫,不過卻是又在婚嫁上進行運用。

劉彥到來時原本以為會看到每一個倭人權貴手上都拿著扇子,然而卻是他多想了,目前兩宋都沒有影子,沒有了宋人發明團扇,也就不會傳到倭列島,倭人自然也就沒改良出折扇,倭人權貴人手一把扇子的文化自然也就沒有形成。

還有另外一點,劉彥明顯發現倭人權貴的穿著並不是後世的和服,倒是陰陽道一些神官穿著的那種款式。他要是對歷史有研究會發現一點,所為陰陽道神官的禮服根本就是諸夏大陸春秋戰國時期的大夫官服。

必須說明的是,倭人一開始可不將自己穿著的服侍稱為和服,他們其實是稱呼為漢服,原因當然是改良於漢服,要到蒙元滅掉南宋,又歷經大明建國,等待滿清成為東亞主宰,倭人才不願意再將自己的傳統服侍稱作漢服,給起了個和服的名字。

還有更操蛋的,倭人的權貴在很漫長的一段時間裏也不叫自己倭人或是大和人之類的,他們其實認為自己就是一個漢人,用的文字哪怕是用偏旁部首搞出什麽平假名、片假名也依然自己稱作漢字,等待到南宋時期,倭人才逐漸稱呼自己為大和人,根本原因卻是因為他們不再作為中原王朝(南宋)的屬國,兩者是平等的外交地位。

劉彥可不會按照倭人的安排,他走過去看到的一排排跪在地上將屁股高高翹起來的倭人權貴,卻一點都沒有要按照安排那樣,在規定的時間點走上那個高台。

高台依然就是諸夏款式,劉彥已經從王基那裏知道倭人對建造台子十分用心,一切規格和款式都是天子模式,一再懇求王基要讓劉彥上高台接受倭人的跪拜。

劉彥甚至都沒有讓跪倒在地的倭人們起來,不是說他特意要侮辱還是什麽,作為漢國天子還沒掉份到這個地步,其實就是完完全全地無視了。

“這是什麽?”劉彥走到一半卻是停下來,指著被擺在案幾上的東西,三樣什麽東西被紅綢緞蓋了起來,他掀開其中一個:“青銅劍?”

王基被任命為倭列島總督。他需要幹的活就是監督各處金銀礦的開采,甚至還要負責硫磺和硝石的采集,另外就是威懾倭列島的那些國家,因為漢國的的確確是太強大了,他這個總督儼然就是那些國家的太上王了。

“陛下,此劍便是魏明帝賜予邪馬台的那柄劍。”王基很狗腿地雙手將劍從台架上捧起來,也不害怕劍身沒劍鞘被割傷,奉給劉彥:“此劍幾番遺失又被找到,現為大和國所有。”

所謂的大和國現在就是一個很小很小的國家,只不過這個小國從誕生的那一刻起野心就不是一般的大,是一開始就立志要一統倭列全島。要是歷史沒有發生改變,他們也的確是做到了一統全島,也將倭國治理得強大,最強盛時期可是占了大半個東亞,甚至是太平洋都曾經是他們的內海。

那是一柄被保養得很好的青銅劍,從雕紋上可以看到濃烈的諸夏痕跡,劍身開刃也顯得鋒利,湊近了看劍身甚至都能倒影出人臉。

就是一柄青銅劍而已,劉彥並沒有據之己有的打算,它存在的意義就是曾經有那麽一個時候,來自中原王朝的皇帝冊封某個倭人,於歷史上留下親魏倭王的記錄。

對於劉彥來講,哪怕是有收集古劍的愛好,找一找歷史上偉大皇帝或名將的佩劍才是真正有意義的事情,就是幹將、莫邪、魚腸劍等劍也有收藏價值,至於什麽天叢雲劍幾乎與一塊破銅沒什麽區別。

倭人也就魏明帝曹叡賜予的三件“神器”能在這種場合拿得出手了,他們拿出三樣“神器”也就想表達一個意思,大概就是“天子,俺們一直都是自己人”,後面延伸出來的可能是“妾身已經脫光洗幹凈了,擦好了蜜糖之類的,趕緊臨幸妾身吧”之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