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5章 漢家朝議(第2/3頁)

夏、商、周、秦這些朝代就沒有一個是以龍為主信仰圖騰的,相反是鳥類的圖騰最多。從王室王旗的圖騰,乃至於家族圖騰,能考究出來。

至尊台有龍的地方是在寶座的左右兩側,台子的邊緣處護欄是蒼龍的模樣,它們呈現一種古銅色,滿是鱗片的身軀比較細長,四足的爪子也只有三個,整體顯示出張牙舞爪的形態。

現如今的龍與後世的龍並不一樣,蒙元以前的龍基本是三爪的,有時前兩足為三爪,後兩足為四爪(實例可參見唐、宋、元的瓷器紋飾),有明一代流行四爪龍,“我大清”則是五爪龍為多。

正因為只有三支爪子,所以是蒼龍。

另外,龍雖然都稱呼為龍,可實際上圖騰是一直在演變的階段。

例如商和周時期就是夔龍期姿態,秦、漢、隋、唐的龍則是應龍姿態,黃龍的形態則是在唐宋,遼、金、元奠定了形象基礎。

以現階段的時間點來講,龍呈現張牙舞爪的姿態就對了。它被創造出來就是為了震懾,反正秦漢時期是不帶任何吉祥的含義,有的就是兇惡、兇惡、再兇惡!

座位梯次的兩邊,按照禮儀規格還有安排。

第一梯次的座位側邊,能看到的是整齊的屏風。屏風的存在其實就是充當臨時的商議室,大臣在面對君王詢問的時候,拿不定主意之類的可以約上人進去討論。

朝會還能進“小黑屋”商議?這個是真真實實存在的事情,不過這種事情到南宋之後就不存在了。

畢竟,南宋之前的君臣關系是一個樣子,蒙元之後的除了君之外都是奴隸。君問了答不出來……勿謂言之不預!

第二梯次的百官側邊,兩邊都是擺著一些樂器,不是隨隨便便的什麽樂器,是種類齊全的編鐘。

編鐘興起於西周,盛於春秋戰國直至秦漢。

春秋戰國時期的編鐘可不是隨隨便便誰都能擁有,得是王室特別賜予才能擁有。

其實就算是周王室允許某個諸侯能夠擁有編鐘,以當時的生產力而言也不是隨便一個諸侯能夠搞出一套編鐘。這個是與工藝技術有關,例如制作編鐘需要用到大量的蠟,那個時候蠟是只有用蜂蜜才能做得出來,國家疆域不夠大的諸侯連蠟都備不齊,怎麽制作編鐘?

到了秦漢之後,編鐘已經沒有春秋戰國那麽的高大上,可仍然是宮廷樂器,依然不是什麽級別的人都能擁有。

時隔數百年之後,編鐘依然是屬於宮廷樂器,非執掌名與器不可擁有。就是時間太久了,文明也被野蠻所摧毀,只有王室才掌握的鐘曲基本上已經失傳,要是不再創作鐘曲,編鐘就該從樂器變成一種真正意義上的擺設。

一聲鐘鳴讓殿內交談的人停了下來,他們不管之前是在幹什麽,都是站立向寶座方向成鞠躬行禮的姿勢。

劉彥穿著天子冕服率先而出,左右兩側跟著提孔雀燈的宮女,一名身穿華麗重甲的武士和崔宗跟在其後。

孔雀燈自然就是孔雀模樣的燈,主結構是銅材料,燈上下分三層,下面兩層在喇叭形底座上分別套置兩個大燈碗,碗沿各對稱地插有四個小燈盞,最上一層塑成一昂首開屏的孔雀,孔雀背馱一燈盞。因為通身有九個小燈盞可以同時點燃,所以又稱“九連燈”。

那名身著華麗重甲的武士也是有名頭,他就是這一次朝議的大殿將軍,專門負責次序以及安全。

大殿將軍不是官職,也不是真正的將軍,誰來擔當這個職位完全是天子說了算,一般是給一些年輕的小家夥來露臉,不無天子表達要刻意培養的暗示。

冉閔看到大殿將軍面甲後面的眼眸,自家的兒子就算只看一雙眼睛也能看得出來,立刻就咧嘴無聲地笑了。

安靜到大殿之內能聽到水池的流水之聲,劉彥走到寶座坐下。

崔宗走到至尊台的一側,醞釀了一下下,也是在等待百官回到各自的座位,高聲道:“天子與眾卿朝議!”

一開始的時候,劉彥以為朝議就是早朝,然而那是有明一代和“我大清”的叫法。

當前是叫“朝議”,並沒有“早朝”的說法。

今天不是大朝議,算是一場小朝議,明顯的區分就是同樣來到長安述職各郡的郡守沒有被召喚上朝,倒是回到長安的將軍得到召喚前來參加。

“早朝”不叫“早朝”,自然也就沒有那一句“有事啟奏,無事退朝”的開場白,劉彥沒穿越前對這一句其實是覺得充滿槽點。

劉彥坐下,剛剛回到座位的百官卻是又整齊地站起來離開座位,站在正道的左右兩側,又是整齊地躬身齊呼:“參見天子!”

沒有跪拜,不是劉彥改了規矩,相反是他延續了規矩,秦漢的君臣並沒有動不動的跪拜,朝議的時候也是能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