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6章 論分封(第2/3頁)

桓溫率軍征討阿三大陸的時候,不是絕對的鐵血政策,對於歸降的阿三采取了收編,一些行政區也是名義上歸屬漢土。

自治的阿三高種姓服從漢國的國策,但是保留了管理權,需要的是進行上貢。

從先秦到西漢和東漢,諸夏並沒有過羈糜政策,桓溫戰時可以對阿三高種姓委蛇委蛇,等待大局確定下來自然是沒有那種事了的。

“臣以為,既然彼土分封,自是由各侯主以及領主自決。”呂議不管是作為典客還是即將上任的禮部尚書,都是有資格和那個權利來進行建議:“此法附合先王之策。”

侯主自然是侯爵,加個“主”是因為有自己的侯國。

領主就更加顧名思義,侯爵以下的爵位沒資格建國,封地也只是封領,那麽自然就是領主。

將土地分封出去,誰的土地該是怎麽樣自然是由受到分封的人去自行決定。這個是模仿周王室分封的策略。

周王室一開始的分封遠比漢國這一次要殘酷得多了。

周武王分封的時候,除了原先的商地之外,同陣營的諸侯國還依然是自己家的,沒有多余的土地分封有功之臣,只能是將眼睛盯到異族身上,找來地圖畫個圈,說“這裏歸你了”。

那個功臣能不能將分封到的土地從異族那裏搶來只能靠自己的實力,或是有一些實力強大的好哥們幫忙,是別奢望國家出兵幫忙打下來。

劉彥現在要搞異姓分封,惠及到連五級的大夫都有封領,土地是分封下去了,能管理好就繼續當自己的侯主或領主,要是管不好就將土地再收為國有。是不是再分封出去是劉彥拿主意的事。

現實情況就是那樣,既然都是自己家的產業了,僅是在收攏管理權方面,不是遭遇到他國的入侵,誰有那個臉去要求國家出資出兵。就是有那個臉去求,得到的回復也只會是被詢問是否將封地還給國家。

呂議說完,夠資格的大臣都是出班進行附議。

其實這個對於家族實力強大的大臣並沒有什麽影響,甚至巴不得國家力量別插手太多。

真正會覺得苦逼的會是受封了卻沒有足夠實力的人,像是一些近期才領受大夫爵位的人,他們剛剛晉升爵位,是獲得了來自國家分發應有的待遇,可是時間太短根本來不及積累。

在漢國,成為一名大夫之後就有資格每年固定從官方領取俸祿,同時宅院、田畝和仆人是一次性分發到位。

一名大夫,要是有眾多的族人倒是還好,還能將親族收為家臣或是武士。

要是成了大夫卻沒有親族,誰都不敢隨隨便便收不知根底的人作為家臣或是家族武士。

大夫的家臣和家族武士數量有限制,一名家臣和十名武士就到頂了。

收人之後,身為主家肯定是要給予待遇,逢年過節什麽的也總要有好處,耗費真低不到哪去。

許許多多老牌的大夫,身在軍中的自然不用多說了,不在軍隊的則是會組織捕奴團隊,主要就是單純依靠土地產出根本維持不了耗費,肯定是要創造收益。

包括劉彥在內的決策階層,他們不是不知道一項政策決定之後會給哪一類群體帶來困難,問題是很多時候根本就沒有十全十美的事情,甚至是一項政策的背後就是一個淘汰的過程。

頒布可能會造成某類群體受損的政策,自然不是劉彥來幹,大臣在這個時候就應該站出來扛。

所有的大臣一同附議,那就是表達全體高層站在統一陣營的態度,既是為君王背鍋,也是暗示受損的群體就別上訴了,上訴也不會有什麽用。

有了自古以來的政策延續,再有全體高層為決議背書,事情其實就是已經完全定了下來。

基本的政策有了,接下來就是了解劃為分封區域地理的時刻。

關於實質的分封,要是沒有稱帝大典也就罷了,劉彥要稱帝,今年應該頒布的賞爵是被推遲了下來。

這一次賞爵推遲對於即將獲賞者其實是好事,按例劉彥稱帝的時候是需要表示表示,例如有爵者獲得實物的好處,有實際功勞卻未受封者,全體獲得爵位的增級。等於是一次難得的爵位大進步,皇帝高興了,大家夥一塊樂呵。

時間流逝,太陽由朝陽變成了日照當空。

正殿之內的天井照射下了充足的陽光,一聲鐘聲被敲響,百官皆是站立起來走到正道,整齊對寶座之上的劉彥行禮,隨後有序地向著偏殿而去。

漢家朝議有一個很人性化的設置,議事到了該進食的時候是會停下來,天子不是命人端來一碗小米粥裝模作樣顯示自己的仁慈,是會在幾處偏殿準備好食物,分為高階官員一個地方,以下再根據人數的多寡分別安排下去。

竟然吃中午飯?一日三餐從來只分富貴與否,不看具體年代,只吃早飯和晚飯不屬於貴人階層,只要財力足夠又不是那麽極盡奢華,一天吃上幾十頓飯又沒礙誰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