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4章 兩大帝國的糟心事

出雁門關向北並不是立刻進入草原面貌,相反的是地理環境滿是山頭峻嶺,處處可見是兩座山峰相夾而形成的谷道。

“看看山頭。”尤利安擡手指著周邊:“不止一處能夠看到烽火台的舊址。”

這一邊的山有高有低,平均坡度則是非常陡峭,無論怎麽看徒手攀爬都不容易。

“漢人為什麽不將關隘向北移動,是修建在山脈的最南端?”弗拉維斯記得羅馬在阿爾卑斯山就是選擇前後兩端都修建防禦工事:“難道前面還有關隘?”

前面並沒有關隘了,甚至山脈腹部隨處可見的小規模藏兵營地以及小型要塞都看不到,僅僅是有一些烽火台的遺跡。

他們在山脈裏面不斷移動,絕大多數時間是行走在谷道環境,於環境差不多的空間不斷繞來繞去,太陽當空照無法分辨方位,不熟悉這邊道路的人很快就迷失方向了。

“環境太復雜了。”尤利安灌了幾口水,不斷掃視周邊的環境:“天然的屏障啊!”

“的確!”弗拉維斯剛才就不斷思考一個問題:“如果利用環境藏兵,可以不斷伏擊入侵者,想必漢人抵禦草原入侵者的時候就是這麽做的。”

然而弗拉維斯猜錯了,該地的環境是非常適合進行伏擊,但是大多數遭遇入侵階段在這個復雜的環境並沒有戰鬥。

面臨草原遊牧民族的入侵,很多時候是中原王朝根本來不及反應,前方不斷淪陷,後方因為時間差的關系沒有及時得到匯報,等待軍隊調動集結起來,已經沒有過多的時間策劃山脈伏擊戰,只有極少數富有冒險精神的將軍才會在戰爭迷霧狀態下率軍進入山脈,更多的將軍是選擇待在雁門關以及各處長城被動防禦。

花了兩天的時間,他們才走出山脈,往前一看可算是一眼看去,盡管並無法一眼看到地平線的盡頭,不過與隨處可見山頭相比,視野至少還算開闊。

若是視野範圍緊湊,長時間待在視線看不到太遠的空間,環境又是異常的復雜,神經再大條的人也不免會陷入莫名的焦慮狀態。

很多時候除非是情緒波動太大,不然人很難察覺到自己的狀態,突然從覺得不舒服的環境換到一看就賞心悅目的新環境,會納悶自己怎麽會放下了什麽重擔的感覺。

雁門郡的群山之外還有幾個縣,最多的時候足有十六個縣之多,不過每次國家經受動蕩,胡虜便會趁勢南侵,每每導致北疆遭遇重創,現如今僅是留下了個四縣,其中最為聞名遐邇的便是馬邑。

“過了太原郡,可以看到人口不再稠密。”弗拉維斯不斷掃視周邊,看到的就是荒涼:“漢帝國人口最為稠密的地方,是漢人稱呼的中原?”

羅馬人了解漢人的歷史,關於“中原”這個詞匯出現的次數異常頻繁,他們費了很大的功夫才知道“中原”涵蓋了哪些疆域。

所謂的中原,以區域而言是指洛陽至大梁(開封)一帶為中心的黃河中下遊地區,乃是諸夏歷經夏朝和商朝之後,從周朝開始形成的棲息地;從廣泛意義上來講,中原一般是被認為正朔。

歷朝歷代的政權更替,一般哪個政權統治著中原地區就被視為正朔,到後面則是出現誰繼承了中原文化思想才是正朔,也就有了趙宋明明丟了絕大多數中原地盤卻依然被承認為正朔的原因,不是統治著絕大多數中原地盤的女真金國擁有正朔的名份。

“大漢人口最集中的區域是在交叉國道。”劉導並不覺得那是什麽秘密:“你們從建康到潼關,又從長安到雁門,不是看得很清楚嗎?”

中原?現在已經沒有漢人再去強調什麽中原文明,對中原是指哪些區域也是一種不在乎的心態。

漢人的思想是隨著中樞劃分本土和非本土而改變,受官方引導的一再熏陶,南至大海,北到漠北,東起冰原,西抵高原,莫不視為本土;非本土則是中南半島和不與本土直接陸地相連的阿三大陸、各處島嶼等等的飛地。

地圖現在並不是像後世隨隨便便就能買到,甚至可以說身份不到一定的高度根本看不到,大多數漢人對於自己生活的國家疆域有多大沒有什麽概念,有心去研究的歪果仁沒有太多的參考也僅是有模糊的概念。

從官方的統計方面,漢帝國現在的陸地疆域總面積是達到了三千七百四十六萬平方裏,也就是一千八百七十三萬平方公裏。

羅馬的陸地疆域最大的時候,一度達到了五百九十萬平方公裏,現如今因為遭遇蠻族崛起僅是剩下不到五百萬平方公裏。

薩珊的陸地疆域是三大帝國中最小的一個,陸地疆域最大的時候堪堪達到五百萬平方公裏,到了沙普爾二世當政的現階段是四百六十萬平方公裏。

漢帝國的陸地疆域會那麽大,除了本土周邊擴張和將大海上的島嶼納入進去,滅掉笈多王朝就增加了三百二十萬平方公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