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92章 碰撞!

漢軍出現的時機對於這場戰爭來說並不完美,不過也不是最為糟糕的時候,只能說是沒有起到關鍵性的作用?

說沒有起到關鍵作用,是薩珊的統兵指揮官足夠堅決。

以城池攻防戰的常態而言,一旦守城一方有援軍到來,攻城一方大多數是會選擇暫緩攻城,甚至是會暫時性的撤軍,避免出現被城外援軍和城內守軍兩邊夾擊的窘境。

作為攻城一方的薩珊指揮官想要的是毀滅白沙瓦,並且是對與漢軍交戰並沒有獲勝的信心,幾乎能看出是帶著抱著白沙瓦一起毀滅的心態在進行戰爭了。

重新掉頭的薩珊四千騎兵依然是被擺在整個軍陣的最前方,後面是已經抵達的兩千五百左右戰車兵和近七千的各種類騎兵。

人一滿萬就是漫山遍野,再加上戰馬以及一些備用馬,看上去的分布變得更廣。

薩珊的戰車有兩種,一種是兩匹馬拉動的小型戰車,上面有一名馭手和一名射手,有必要的時候射手會變成矛手;另一種是四匹馬拉動,除了馭手之外還有射手、盾手和長矛手。

戰車的車輪都橫出一杆齒狀的塔形尖銳物,軲轆在轉動的時候它會跟著高速地轉動起來,可以想象要是絞到了人體會是一副什麽樣的畫面。

拉動戰車的馬被安裝了必要的架子以及繩套,戰馬的額頭和前胸一般不是有鐵甲就是皮甲,它們身上卻是沒有披掛防具,顯然額頭和前胸的防具是出於一種沖力緩沖的考慮?

薩珊合起來約一萬一千左右的騎兵,其中的六千左右看去全是沒有防具的輕騎兵,大約兩千左右是弓騎兵,剩下的則是分為騎士身披皮甲和戰馬和騎士都有鐵甲的兩種。

沒有例外的是,不管薩珊是什麽樣的騎兵種類,戰馬都被配套了馬鐙和高橋馬鞍,款式方面都不帶變化,就是單純地模仿漢帝國的款式。

波斯這個民族從來都不缺少騎兵,由於地理位置的關系他們甚至都不缺優質戰馬。

他們本土的戰馬是一種看上去骨架非常大,肌肉看著也發達的馬種,短途沖鋒力極強,就是耐力真的不行。

在波斯的北境,也就是屬於歐羅巴部分的地區也有兩種優質的馬種,一種同樣是骨骼大卻身體更修長一些的馬種,另一種是看著瘦瘦小小但著實很不錯的馬種。

到了薩珊帝國時期,波斯人是一再從北方各部落采購戰馬,再加上自己的培育與改良,是弄出了幾個新的馬種。

一個新的馬種看著當然不高也不強壯,但是耐力卻得到了極高的長進,缺點是速度並不快,不過已經非常適合用來列裝輕騎兵。

其余培育廢了的已經不能算是馬,只能算是騾子、驢之類的動物。

有那麽一個傳說,李唐與薩珊建交時,李唐是從薩珊這邊采購過戰馬,薩珊交付的卻是一些好看不經用的戰馬?

後面李唐與新興的阿拉伯帝國也有過戰馬交易,同樣是被坑了?

其實未必是波斯人或阿拉伯人故意坑李唐,是他們認為極佳的戰馬……比如熱血馬的馬種到了東方,卻是不適應當地的氣候給廢了,或者是幹脆唐人不懂得怎麽去飼養給養廢了?

這一支薩珊大軍停在了原地,注視著越來越接近的漢軍。

從相對復雜地形出來的漢軍,前方是零零散散的騎兵隊,他們卻不是整支部隊最高前的一批人。

作為斥候的漢軍要麽是早就縮回了本陣,要麽就是繞路去了其余的地方。那些繞路去了其它地方的斥候才是整支漢軍前進最遠的人。

後面到來的兩千左右漢軍,一眼看去全是輕便的裝備,但就是再輕便身上也會有一身的皮甲。

要是對比一下漢軍的戰馬和薩珊軍隊的戰馬,會發現有著比較明顯的區別。

漢軍的戰馬普遍是要比薩珊的戰馬矮上一些,哪怕是對比薩珊輕騎兵都是這種狀況,要是對比薩珊的著甲騎兵差距則就更大。

那個是壓根就沒有任何辦法的事情,諸夏那邊歷來就不存在什麽優質戰馬,便是最好的戰馬也是從西域引進。而西域的戰馬在體格和體態方面真比不上波斯人的戰馬。

發現自己坐騎比漢軍更威武一些之後,薩珊的眾騎兵是稍微恢復了那麽一點自信,就是再對比一下雙方各自的裝備,一顆心又不由自主地沉了下來。

薩珊的輕騎兵一般只有一種武器,不是短兵器彎刀,就是長兵器短矛,除此真沒其它武器了。

在弓騎兵方面,薩珊的弓騎兵是裝備了角弓,腰間有一柄看去像匕首長度的彎刀,然後就是兩壺箭矢。

身披皮甲的薩珊騎士,一身皮甲看著其實挺簡陋的,再來就是手裏面一般只有一杆大約四米左右的騎槍,很少人腰間才會再有一柄彎刀。

看上去最豪華的是鐵甲具裝重騎兵,他們不但是自己身上著甲,胯下的戰馬也是前身披著鐵甲,武器除了一杆六米左右的騎矛之外,還有一杆四米左右的騎槍和懸掛在馬背一側的彎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