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七十六章 高人要有架子

寂靜的午後,陽光無遮無擋的灑了下來,照得整個開封府一片白熾。酷熱的天氣下,哪怕是開封府這個繁華之地,也顯得有些無精打采了。在中午天氣最熱的時候,連街上的行人都變得稀少起來了。東華門外馬行街上,高大雄偉的豐樂樓矗立在那裏,望過去,豐樂樓的飛檐鬥拱都因為熱氣而浮動起來。

武好古已經出了東華門,穿著被汗水浸濕的官服,騎在一匹溫順的母馬背上,心神不屬的緩緩前行。

崇政殿的覲見已經結束了,雖然趙煦和章惇問了武好古很多問題,還不時誇獎上幾句,但是“重重之賞”還是沒有見著,武好古現在還是一個正九品的右班殿直。雖然升官是早晚的事兒,不過武好古還是有點小失望。

不過賞賜沒有馬上敲定也有好的一面,便是武好古還能再努力爭取一把,說不定能謀得一個更好的結果。

他現在是正九品的武官,在大宋的官僚體系中真個不算甚底,這一次立了恁大的功,怎麽都要運動到一個大使臣吧?

另外,一個大使臣在翰林圖畫院當待詔直長是不像的。畢竟待詔直長只是吏員的差遣,小使臣做做就罷了,大使臣可是能放縣令,能當一將之主的中層官員了,所以武好古還想給自己謀個好差遣。

一般的差遣他也看不上,就是給個縣令他也不想去做——一個縣令能貪多少?而且還不知給發配到什麽地方,多耽誤事兒啊?

至於軍職,他更幹不了啦,他現在剛剛開始學拉弓拔刀,怎麽去帶兵?

而且武好古早就有中意的職位了,就是燈塔市或者是燈塔市舶司的監督官。

雖然武好古在“平燕九策”中提出了設立一個自治商市的建議。不過他也知道大宋官家和各種青天的心眼不大,至少不會允許明面上的自治,所以一定會設立一個提舉燈塔市司之類的衙門。

而武好古必須把這個提舉司的實權拿到手裏,才能保證燈塔市在未來發展成一個“資本主義幽靈”。

不過要拿下提舉司也不容易,因為計劃中的燈塔市是一座海貿商市,類似於市舶司下的商市或是榷場。負責管理的衙署極有可能會參考市舶司。

根據眼下的朝廷慣例,提舉市舶司一職乃是由漕臣,也就是轉運使兼領的。燈塔市屬於河北東路的滄州,按照慣例應該由河北東路轉運使兼任提舉。所以提舉這個職位,武好古現在是無法染指的。

不過河北東路轉運使事兒很多,不可能專心致志管理燈塔市市舶司,因此真正掌權的肯定是市舶司監督和勾幹官,這幾個職位武好古一定得拿在手裏。只要控制住這幾個職位,燈塔市舶司的實權就在武好古手中了。

而有了燈塔市市舶司的實權,武好古就能進一步把燈塔市往自由市的路子上帶了。具體的方法就是商會自治,把城市的建設和管理權都下放給一個由他自己牽頭發起的商會。再由商會推選出市長、警巡長和裁判長,商市的建設費用,也由商會負責籌集,招商引資的事情自然也是商會的。

而提舉燈塔司官署的工作,則是守住燈塔市通往大宋的入口,征收官稅,以及同燈塔市商會研究討論市稅和博買、和買等事宜。

換句話說,燈塔市將是一個“包稅自治市”。朝廷只管收錢,不參與商市的日常管理。

而這種“包稅自治”的模式,在宋朝其實是非常普遍的。宋朝人稱為“撲買”或“買撲”。根據宋朝的規定,凡年稅收在1000緡以下的野市、鎮市、虛市,一律實行包稅制,由大商人出錢承包,官府不差員監管。年入一千緡以下的酒務、道店同樣承包給商人。

這種“包稅制”在政治上當然是不正確的,不過的確能收到錢,而且還節省了收稅和管理的成本。

但是燈塔市可不是一般的小集市,而是一座大型商業城市。把這樣的城市包給商會恐怕是有點兒出格的事情……好在燈塔市的發展也有一個過程,一開始的時候也就是個中等鎮市而已。

至於將來燈塔市發展起來以後,那應該是徽宗趙佶的時代了……

想著心事的武好古不知不覺就已經出了開封府內城的梁門,走在梁門大街上忽然聽見有人在喊“老師”、“老師”,而且這聲音還挺熟悉的,好像是自己好徒弟米友仁。

他連忙轉過頭,順著聲音看去,只見一身月白色儒服,耳後插著支薔薇花的米友仁正騎著匹毛驢,身旁還跟著個背著個書笈的少年書僮。瞧這樣子,應該是剛剛從國子監放課出來。

“是元暉啊。”武好古輕輕一拉韁繩,停住了胯下的馬兒,“正有事兒尋你呢,今晚去我家小酌幾杯如何?”

武好古一回家就讓張擇端去通知米友仁、蘇大郎、郭京、劉無忌和高俅了,請他們幾人晚上到自己的家中吃飯,順便也和他們商量點事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