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八十五章 樞密院兵學司(第2/2頁)

“章卿想如何改革武學?”趙煦感興趣地問。

“陛下,臣以為首先應該由樞密院管轄武學。”章惇說,“否則一般西軍的悍將招入武學,國子監可管教不了。”

武學是軍事學院,由相類於教育部的國子監管轄本就不妥當。做國子監祭酒或知國子監事的文官大多是飽學鴻儒,可是對軍事往往一竅不通,自然管不好武學。

相比之下,宋朝擔任樞密使和知樞密院事的官員,哪怕是文官多少也是知一些兵的。

此外,樞密院本身是管軍的,也只有樞密院有辦法湊齊四五百個會打仗的學生來教老師……國子監可沒地方去找那麽些小武臣來念書。就算由樞密院和兵部找來了,國子監的一幫大儒也管不了啊。

國子監現在連死讀書的太學生都管不大好,要是再來一批殺人放火的武官,那還怎麽得了?

可樞密院就不同了,那些小武官敢不聽樞密院的話是可以殺頭的!國子監能殺誰的頭啊?而也不能給國子監這樣的權力啊,要不然武士生可以殺?那太學生呢?國子學生呢?這些都是堂堂士大夫啊!怎麽可以殺頭?

所以武學要招收真正的武士,就必須由樞密院或兵部這樣的衙門來管——本來就應該這樣,也不知宋朝的一幫文官的腦洞是怎麽開的,居然讓國子監去管一個軍事學校……

“有道理。”趙煦看了眼樞密使曾布,“曾卿以為如何?”

曾布回答道:“陛下,臣以為由樞密院管轄育將之事是可行的。只是目前武學中的博士、吏員、武學生都沒有兵籍,也非武人,不適合由樞密院管理。”

趙煦知道曾布是不願意接現有的武學的爛攤子,而是想另起爐灶再開一個。

“那現有的武學、武舉呢?”

“武學宜先維持原狀。”曾布奏道,“待已經入學的武學生學成之後,再停辦武學,不過武舉應該維持不變。”

“不變?”趙煦有些不明白,“我朝的武舉不也和武學一樣,從來就不曾舉出一個良將,為何要維持不變?”

“陛下,武舉和文舉一樣,都是朝廷取士之法,也是天下士子晉升之途,不宜關閉。”

雖然沒有用,但也得開著……

趙煦又瞧了瞧章惇,章惇道:“臣也以為,武學、武舉可暫時維持不變。可以在樞密院下設一個兵學司,專門訓練隊正、部將一級的武臣。生員可由各系將禁軍的正將、副將,以及各路安撫使推薦。所薦之人,需粗通文字,有從軍作戰之履歷,有雜品武臣之官階,年25歲以下。學成之後,可以授三班借職之官位,充當新練禁軍之隊正。”

三班借職是一個從九品的武官,是最小的武官。而系將禁軍的隊正通常是由雜品武臣擔任的,有時候部將都可以由雜品武臣來當。

所以授三班借職並且充當隊正的前程,對絕大多數士人來說是沒有任何吸引力的。這個“兵學司”似乎就是給行伍出身的武人“鍍鍍金”罷了。

“既然章卿也如此以為,那就設立一個樞密院兵學司吧。”趙煦想了想,又道,“就讓慕容忘憂出任判兵學司,同時再選西軍出身的知兵之員擔任知兵學司事。”

“臣領旨。”

趙煦說完這事兒,又想到了武好古,於是就問:“那個武好古要怎樣賞賜?”

“陛下,臣以為武好古此行功勞甚大,宜轉七官,任從七品東上閤門副使。”

回答此問題的是樞密副使蔡京,武好古昨晚又去蔡府拜訪過了,沒有見到蔡京,不過見了蔡攸,還送上一些遼國的“土特產”。所以蔡京今天就提攜武好古一番,讓他當了大使臣中第二小的東上閤門副使了。

“轉七官也不多。”趙煦也認可了蔡京的建議,宋朝的武官是立功可以連升,犯錯可以一擼到底的,所以轉七官並不是沒有先例可循的。“那麽他的差遣呢?這次該賞他一個差遣了,朕下特旨就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