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一十三章 不一樣的綠色(第2/2頁)

真是命運悲慘啊!

但是武好古現在真迷戀白飛飛,暫時對和奧麗加牽手沒有興趣,不過他在向白思文打聽西方世界情況的時候,卻發現白思文經常會向她詢問。

而奧麗加的回答,則顯示出她是個有點知識的女人,而且她還是個挺頑固的基督教徒。

不過即便是這個基督教徒,也沒有否認現在西方的學術中心已經轉移到了巴格達。

奧麗加說:“奴所知,從耶穌誕生後850年左右直到二三十年前,巴格達的歷代哈裏發就一直在資助學術研究,搜集了大量羅馬、希臘、波斯、巴比倫、埃及流傳下來的書籍文獻,並且將它們翻譯成了大食語言。在哈裏發的資助下,天方教理學派還在巴格達建立了專門研究這些文獻書籍的學術機構智慧館和尼采米亞大書院……”

哦,這應該就是所謂的“百年翻譯運動”了!

在武好古前世的記憶中,的確有一些這方面的內容。就是阿拉伯人的百年翻譯運動,據說這場運動的成果後來被歐洲人吸納,成為了文藝復興的重要推力。

而奧麗加提到的天方教理學,則是在“蒙古少數民族”南下巴格達並且進行“大融合”前,在天方教世界中具有巨大影響力學派,又被稱為理性主義,曾經蘇菲主義並駕齊驅。只是由於理性主義的門檻較高,精華又過度集中於巴格達,因此沒有能逃過“蒙古少數民族”的摧殘。

從某種意義上說,天方教文明和華夏文明,都沒有逃過蒙古少數民族的彎刀融合,只有本來遠遠不如天方教文明和華夏文明的基督教文明躲過了一劫,並且迎來了文藝復興的時代!

“天方教理學……”

武好古不由想到了“程朱理學”。雖然後世對“程朱理學”普遍持有否定的意見,但是真正系統學習過儒學(武好古的今生也是個儒生)的武好古卻知道,儒家的理論體系並不完整,在世界觀和方法論上是存在缺陷的。而程朱理學在吸收了佛、道兩家的一些觀點之後,加以整理,構築出了一個比較完善的儒學體系。

當然了,這個儒學體系也稱不上完美。畢竟宋朝的理學家們只能從佛道理論中汲取養料。而佛道兩家能夠提供的東西,也是極為有限,而且也存在頗多謬誤。

如果想要讓儒學在宋朝真正完善起來,就必須要開闊儒家學者們的視野,讓他們從西方的學術思想中吸取養料……武好古本人在前世只是個“藝術生”,能夠提供的思想養料是有些的。而他現在所推崇的“六藝教育”能夠培養的,也僅僅是“武士”而不是思想家、哲學家和科學家。

至於沈括的《夢溪筆談》之中,雖然也有許多科學技術方面的東西。不過謬誤頗多,而且雜而不精,更像是一部“技工手冊”合集——價值當然是很高的,不過也不能因此就放棄吸收“百年翻譯運動”精華的機會。

可是要怎麽才能把“智慧館”中收藏的書籍抄一遍後帶來中國呢?武好古心想,光是花錢恐怕也不一定能搞定吧?

“白員外。”武好古忽然問,“你去過尼采米亞大書院和智慧館嗎?”

“沒,沒有……”白思文搖了搖頭。

實際上他根本沒出過國,而且也不懂多少大食語言。

“如果你去了。”武好古又問,“能夠得到尼采米亞大書院和智慧館內的書籍嗎?”

“這個……”白思文根本回答不了,只能看向奧麗加。

奧麗加說:“尼采米亞大書院和智慧館是開放的,接受外國的留學生和學者……不過白員外恐怕沒有資格去那裏學習。”

“如果。”武好古想了想,“如果白員外做了大宋的使臣,帶上禮物和儒家的經典,能夠取得智慧館內的理學書籍嗎?”

“甚底?”白思文被武好古的提議嚇了一跳,“大,大官人,您不是說真的吧?”

“不想去?”武好古看著白思文,笑著問,“大宋的使臣可是官身啊!而且還能見到哈裏發……說不定還能去耶路撒冷,去羅馬,去君士坦丁堡,去周遊世界,難道不好嗎?”

聽上去好像挺有前途的!白思文心想:不過這位武大官人真的能促成一次對西方的使團派遣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