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四十三章 真正的教育

趙佶真的給武好古下了一道詔書!

是讓他盡快返回開封府去的!

並不是趙佶這位大宋聖君太想念武好古了,而是界河商市那邊傳來了北國的重要情報——北阻蔔汗王磨古斯在今年夏天的一場戰鬥中被契丹人捕獲,被押到上京城淩遲處死了!

這意味著契丹人和北阻蔔的戰爭,暫時告一段落了。這場戰爭雖然持續了八到九年,讓契丹人疲於奔命,但還是以契丹人的勝利告終了。似乎表明了契丹的武力依舊強大,那麽宋遼之間的關系,和大宋對遼國的政策,是否要隨之發生變化呢?

武好古是“契丹問題”的專家,在做出決定前,趙佶想要聽取他的意見。同時奉詔入京的還有負責北國諜報工作的張叔夜和滄州縣尉紀憶,後者也和武好古一起深入遼境搞過諜報活動。

也就是說,武好古在海州的“假期”,要提前結束了。不過在他離開之前,還是有許多事情要安排妥帖的。

除了這道召還武好古的詔書之外,趙佶還給了蘇東坡一道敕命,任命他提舉雲台學宮,並且讓蘇東坡、武好古推薦學宮屬員,還從封樁庫中撥給蘇東坡一萬緡錢,作為雲台學宮的啟動資金。

另外,趙佶還允許雲台學宮在雲台山腳下的宿城鎮征購土地,建設書院學堂。還允許蘇東坡“自主招生”和設立科目、分堂——這三點都是武好古離開開封府前向趙佶請求來的“特權”。

雲台學宮雖然是官學的背景,但絕不是第二太學,也沒有必然授官的前途——授官對雲台學宮的發展並不是好事!因為太學上舍只有100個名額,雲台學宮還能超過太學?

太學外舍有2000人的名額,最後能升入上舍並且得到官職的僅僅只有100人,即便算上比較容易得官的內舍生,也才400人。另外的1600人屁也沒撈著,就被淘汰了。

這樣的淘汰率,可不是正常的大學應該有的……完全是授官名額有限,不得不淘汰一大批人罷了。

“老師,雲台學宮不能學太學三舍法恁般淘汰生員。”

在蘇東坡領受了提舉雲台學宮一職的次日,召集門下開會的時候,武好古就馬上說出了自己的設想。

“三舍法是為了選官才那麽幹的。”武好古說,“雲台學宮是為了育才而設,不必如此苛刻。”

怎麽變成育才了?

在場的蘇門中人都有點奇怪。雲台學宮不是為海外布道而設的嗎?怎麽一轉眼就成了育才之地了呢?

蘇東坡只是笑著,“崇道,你有何想法,盡管說吧。”

武好古道:“學生以為,雲台學宮應該設立諸多分堂分校,分別傳授不同的學問……學宮授徒的目的是育才,而非選官。育才合格即可,選官則需求精。學宮下屬的學堂雖然也要分成外舍、內舍和上舍。不過升舍的淘汰率不宜超過一成,另外,三舍的課業應該是由易入難,逐步推進的,務求讓學生日有所得,能在學宮學到真才實學。”

其實選官也不是“求精”,而是官員人數有限,必須淘汰大部分考生。所以就一味鉆牛角尖了!

而人才越多越好,所以就不必走牛角尖的路線了。

“關於雲台學宮下屬的學堂。”武好古又說,“學生也有一些想法。雲台學宮之下應該有不同的學堂,以培育不同的人才,一是通才;二是博士;三是伎術之才……”

在武好古的設想中,“通才”是指可以成為官員或學者的人才,所授科目包括儒學、算學、史學、自然學(並不是自然生物,而是包括物理、化學在內的綜合科目)、律學、騎馬、射箭(不是合在一起的騎射)、詩賦、音樂和繪畫等等。

這些通才在完成學業之後,可以去應科舉,也可以由雲台學宮推薦去做高官的幕僚,或是去界河商市、天涯小鎮擔任官吏,當然也可以留在學宮下屬的學校充當老師。

“博士”則是傳道者,所授科目包括理學、地理、海外風物、擊劍、射箭、騎馬、詩賦、音樂、繪畫等等——當然了,這些人並不是武好古設想中的“武裝博士”,仍然是講道理的文博士。不過文博士也應該是劍不離身,粗通“騎”、“射”兩藝的。

而“伎術之才”則是專科人才,比如船政學堂裏出來的造船、航海、海戰人才。

除了船政學堂之外,武好古還準備在將來開設“畫學”(包括專業繪畫、刻印和顏料配制在內的諸科)、“工學”(包括營造、冶金、紡織印染在內的諸多學科)和“商學”(賬房、牙人、綱運等科)等諸多專科學校。

武好古的目標,就是在大宋逐步建立起一個高等教育和專科教育的體系。這是真正培養人才的教育,而不是“科舉補習班”——並不是說儒學五經教育不是真正的教育。而是武好古認為在學生已經掌握五經要義之後,再沒完沒了的為了科舉進行訓練是錯誤的,這不是真正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