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五十六章 殿前武士(七)(第2/2頁)

“兵學司的設立,乃是紹聖、元符年以來對國家最有利的施政,目的是用學校培養帶兵的將官,同時為行軍打仗制訂法度章程。臣接任樞密使後仔細審查過兵學司所制訂的各種育將、練兵的章程辦法,每每有豁然開朗的感覺。臣以為可以對兵學司進行改進,但是不應該放棄以學校育將,用法度練兵的辦法,更不應該把兵學司看成誰的私兵。”

雖然新任的樞密使安燾和章惇關系很糟糕,對於紹聖、元符以來的新政也多有批評,但是在兵學司的問題上,他還是毫不猶豫站在了章惇的背後。

實際上用學校培養將官是王安石新政的一部分,王安石的辦法是恢復慶歷年間曾經開辦了三個月的武學。不過王安石不懂軍事,結果把武學辦成了“武舉補習班”,基本上是失敗的。

而慕容忘憂和趙鐘哥是真懂行的,武好古又想出了學生教老師的辦法,讓西軍一線的青年軍官入學,貢獻他們的軍事經驗。所以慕容忘憂僅僅用了一年半時間,就制訂出了一整套適用於“部”和“隊”的裝備、訓練、作戰和指揮辦法,以及部將、隊正兩級軍事指揮官的培養方法。

當然了,現在制訂出來的僅僅是步軍的辦法,騎兵怎麽搞還沒想好。

但是這樣的成績還是令人矚目的!

“陛下,國家已經有了武學,可以教養軍官,何必再開設樞密院兵學司?如果兵學司的法度章程是好的,讓武學采用就是了,如果慕容忘憂的確有能力,就讓他做國子監司業兼太學博士吧。讓樞密院管轄兵學司,終究是不妥當的。”安燾既然主張保留兵學司,韓忠彥自然要主張廢除兵學司。盡管他也知道兵學司的工作是有效的,但是大宋自有國情如此,是向來喜歡分權相攪的。將培育將領的工作交給相對獨立的國子監體系,總歸是比較讓人放心的。

韓忠彥說得似乎有理,趙佶又轉頭看向曾布。

曾布反駁道:“武學自熙寧年間重開以來,從未出過善戰之軍將,甚至沒有幾人從軍。究其原因,就是國子監本身不涉及軍事,所用之博士、教諭於用兵取勝之道皆為外行,如何教養軍學之人才?”

“國子監的博士、教諭不懂軍事,樞密院的文官就懂得帶兵了?現在主管兵學司的慕容忘憂、趙鐘哥二員皆是南來的遼人,世代將門出身,並不是真正的文人。用他們主管兵學司並不是以文禦武之道,如果將兵學司交給三衙管軍負責,由我朝的良將主管,豈不是更好?”

還真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趙佶聽得頭都有點大了。而且他還知道有理的辦法都不合祖宗家法,把兵學司交給樞密院是讓中樞直接執掌精兵。把兵學司交給三衙管軍,用武將做老師,就不是以文禦武了——這就等於把部分選將之權給了武將,容易在軍中形成師生依附關系。

而合乎祖宗家法的路線,就是讓根本不會打仗只會畫陣圖的文官去教別人打仗……

趙佶嘆了口氣:“兵學司的廢留,容後再議,現在就讀兵學司的500生員,應該如何安排?”

“應該讓他們完成學業。”知樞密院事安燾說,“然後派遣去河北禁軍擔任訓練官。”

這是用西軍的小將搶開封將門的飯碗!

趙佶眉頭大皺,因為他又遇到了一個看似無解的難題!在西夏的亂子鬧起來之前,西北禁軍的官職大部分也是由開封將門的人去擔當的。

現在西軍已經自成體系,一批在宋夏戰爭中崛起的西北當地武將家族占據了西北禁軍的大部分官職,擠掉了開封將門。雙方的關系如何,用腳後跟也能想明白了。

如果再讓西北將門入侵到原本屬於開封將門的河北禁軍裏面,兩邊恐怕鬥爭得就更兇了!

“陛下。”首相韓忠彥這時已經開口說話了,“臣以為,兵學司中的500生員,是難得的騎將,類似於唐太宗的玄甲騎兵,朝廷應該保持這支難得的騎兵,而不是將他們用於訓練步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