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零五章 這很封建(十八)

呂嘉問在崇政殿上立下軍令狀,以三個月為期拆遷州北軍營,如不成功就去海州思過的消息,在四月份的最後一天,傳到了滄州城。

這消息是潘孝庵的一個侄子,名叫潘琦的青年給武好古帶來的。潘琦是潘家家主潘孝嚴的一個庶子,因為母親是個歌伎,所以他在家裏面的地位很低,沒有資格得到蔭補的官位(蔭補的名額是有限的),而且也不是讀書的料。

幸而此子會些弓馬,長得也高大結實,因此潘孝嚴就想叫他補個殿前騎士。這次就是為了做騎士才來的滄州,順路帶來了潘孝庵的一封親筆信。

在這封潘孝庵親筆寫的書信上,除了呂嘉問立軍令狀的事情,還說了官家趙佶如何保全武好古的情況。當然也提了官家很快就要召武好古回開封府入對,以及入對的內容。

而且在書信最後,潘孝庵還傳達了趙佶的口諭——趙佶要求武好古先用界河市舶司的官本承擔起此次超額購田的費用,如果仍然不夠,就讓武好古先墊一下,等呂嘉問去了海州後,就找機會讓武好古低價買一塊開封府的地皮……

看完了潘孝庵的書信,武好古似乎有些感動,自言自語地道:“沒想到他還真夠朋友啊……”

“大郎,你說誰夠朋友?”

高俅聞言追問了一句。他是幾天前才從清州城回來的,在施國忠、呂頤浩發起的轟轟烈烈的查田清戶行動的恐嚇下,不少在清州開買賣的商人,也都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紛紛把自己手中的隱田賣給了高俅,同時也有幾十個商家子弟補了殿前騎士的缺。截止四月底,殿前騎士的人數已經從最初計劃的500人,增長到了889人,突破1000大關看來是沒有什麽問題了。

至於武好古購買到的土地數量,也達到了139萬畝,需要耗費的資金則高達200萬緡——當然了,買土地不是買個炊餅那麽簡單,完成交易是有個過程的。

首先要簽訂合同憑由,支付少量定金;然後是確認田產的具體面積,補辦地契;之後才是支付全款,完成產權交割;最後才是約定時間,完成使用權的交割——土地上因為有作物或者牲畜,必須要有一個過渡期,否則就會耽誤農時了,而且殿前騎士的入駐也不是一朝一夕能夠完成的。

因為完成交易有個過程,所以之前內藏庫撥付下的100萬緡,已經足夠應付眼前了,至少到明年夏天之前,這100萬緡完全夠用。

另外,界河市舶司還有30萬緡的官本,是可以挪用了填補進去的。

也就是說,需要填補的缺口高達70萬緡!

看上去是很嚇人的數字,不過趙佶已經給了言語,讓他買一塊開封府的低價地皮填補,同時還讓他提舉界河市舶司,而且從明年開始,每年市舶司的上繳稅額利金額度只有區區的十萬緡,剩余部分還可以用來補充虧空……

“高大哥,這是潘十一哥的信,你且看看吧。”

武好古把已經看完的書信遞給了高俅。

高俅接過信後看了起來,眉頭卻大皺起來,“啊呀,要填進去七八十萬呐!大郎,真的沒有問題吧?”

“七八十萬?”武好古笑了起來,“其實用不著的。”

“用不著?”高俅皺眉,“要填多少?”

“一文錢都不用!”

“一文錢都不用?”高俅說,“大郎你要用界河市舶司的收入填窟窿?這可不容易啊……明年就要交上十萬緡,真能賺出來?就算賺出來了,也不可能填了七十萬的窟窿吧?要不哥哥和你一起回開封府,去求求官家吧。”

武好古笑著,“沒有問題的,高大哥盡管放寬心思。有界河市舶司和界河市在手,怎會撈不到區區八十萬?”

他可不是在說大話。十萬緡的上繳額度對大宋其它的市舶司來說興許是一筆巨款,但是對武好古親自掌控的界河市舶司而言,根本就不是問題。

光是“抽解稅”(就是關稅)認真來收取的話,一年就不止十萬緡了。

至於“博買”收入,武好古也是極有把握,而且也不需要什麽本錢。

因為武好古根本不會傻到讓市舶司去參與民間的正常經營,他只會讓界河市舶司去當朝廷和宮廷的獨家采購代理人——替朝廷買馬、買木材、買藥材、買糧食等等。這些東西在開封府都是不愁銷路的,價格一定是讓人滿意的,而且武好古還能拿到預付款!

馬就不用說了,朝廷的馬政早就爛到家了,根本養不出幾匹一等戰馬(肩高四尺七以上),連二等、三等的都沒多少!武好古只要能在界河搞到好馬,別說300緡一匹,哪怕350緡一匹,朝廷都沒有不要的道理。預付一部分,甚至全部貨款更不是問題。

木材當然也一樣了,瓊林苑修造所現在是潘孝庵在管,木頭當然向武好古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