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四十四章 大宋畢竟是封建的(第2/2頁)

“嗨。”趙佶揮了揮手,“雲台學宮和格致大書院也沒拿朝廷的錢,不照樣辦起來了?”

“陛下,不拿朝廷的錢,就要拿生員的錢了。”蔡京道,“以雲台學宮為例,豪商子弟入學,最多要給上萬緡的捐贈,然後還得每年承擔數百緡的束脩之資。”

“那又怎樣?”趙佶不解道,“咱們大宋多的是家資百萬的豪商……他們養個花魁娘子往往就一擲萬金,現在花個一兩萬教孩子有何不妥?就算考不中進士,能真的做點事情也不錯啊。”

蔡京道:“只是能入學宮者,十之八九都是非富即貴,寒門子弟卻百裏無一啊!而且和苦讀五經相比,學宮教授的本事不僅實用,而且易於傳授和掌握。儒家的經義則是博大精深,苦澀難懂,便是窮盡一生,也不可能完全精通。而學宮的學問則是簡單易學,小學六年,學宮三到四年,再加兩年的專科。只要肯花錢,腦子不要太笨,稍稍用功一些,十一二年就可以學問大成了,出來做事做官了。”

儒家的經義要鉆進去就是做學問了,這可是沒邊沒底的。而且儒家沒有立神,也不是組織嚴密的教派,也就沒有了絕對的權威。許多問題,比如“天人一”還是“天人二”,“性本善”還是“性本惡”,“知難行易”還是“知行合一”這些個,兩千年都研究不透。

相比之下,武好古模仿後世高等教育推出的學宮教育,不過是培養做事(包括搞研究)的人,十一二年的教育培養出來的並不是學問大成,而是可以做事的人。

所以蔡京在某種程度上偷換了概念。但是學宮的昂貴教育的確給了富貴子弟一條“迅速成才”的路徑。而寒門儒生,也就是所謂的地主階級知識分子,因為太窮(他們和佃戶比當然是富的,可是和大商人一比就是窮光蛋了),則因為承擔不起學費,失去了接受“昂貴教育”的機會。

“如果學宮大辦。”蔡京突然從杌子上起身,揖拜一禮,“陛下,那將來的天下四民,恐怕就要變成商工士農了……士子沉淪,農為末業,如此大宋江山還能安穩嗎?”

趙佶本來展開的眉頭又擰起來了。

大宋的社會等級並不嚴格,所謂士農工商也就一說而已。身為末業的商人,一樣可以讀書做官。而高貴的勛貴世家,也都不以經商為恥。

而在宋朝的社會等級中,真正處於上升通道中的,就是“寒門士子”這個階層。所謂“寒門”並不是指窮屌絲,而是門第微寒,就沒有上《氏族志》,也不是大宋開國的勛貴,通常是指普通的地主。而士子也不是“士農工商”中的士,傳統的士指得是官僚或是士族,武好古這個商人在做官之前倒是標準的“士”,因為他出身的白波武家是列名在《氏族志》上的,所以他是士族。而寒門士子,則是指普通的地主階級知識分子,最多再算上低級官吏的子弟,蔡京的爸爸,還有蘇軾、蘇轍,就是標準的寒門士子出身。

而這一類寒門士子,因為數量眾多,散布極廣,又常常組成義門,早就成為大宋穩定的基石。而科舉制度實際上就是為他們服務的,朝廷用一架通天之梯,換取寒門士子中的精英一輩子鉆進儒家經義之中,再一次又一次的去考試謀求做官。這樣也就沒多余的經歷折騰造反了……這種帝王之術,趙佶當然明白了。

趙佶皺眉道:“還是蔡卿所慮周詳。學宮的確不宜大辦,不過僅有南北雲台、辟雍、格致四所還是少了一點。就以五所為限,在開封府新開一所青城學宮吧!”

青城學宮就是要在開封府城南青城宮附近開一所新式學宮,這是趙佶早就想好了的。在他的設想中,這所青城學宮除了六門基礎學科外,還應該著重培養生員的書畫音律等文藝才能,另外還應該有醫學院和天文院。也就是將翰林院的書藝、繪畫、醫藥、天文等局的教育功能,全部轉入青城學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