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二百零三章 要開始分地了(第2/2頁)

武好古拈著胡須,似乎在仔細思考。

馬人望道:“渤海右姓替契丹人管理田土一百多年,大多有些資產,而且他們的子弟多少都讀過點書,也算半個士子。如果可以集中到旅順府,旅順一定可以很快繁榮起來。”

“把他們聚集到旅順會不會鬧出亂子?”武好古有些不大放心。

旅順是他在遼東的大據點,也是統治中心。

馬人望想了想,又道:“那就把他們分別遷到辰州和旅順。分在兩處,應該就亂不起來了……估計會有一二十萬眾要遷移。一人分個五畝地,有一百萬畝土地應該足夠了。”

“分四處吧。”武好古道,“再給馬二哥一些,再送一些去安東府。另外還有5000戶送去渤海州。這樣渤海右姓分在五處,不會再為禍了。”

“其實是七處。”馬人望笑道,“遼國那邊還有一些,上京道和中京道北部也有渤海人。另外還會有一些出奔黃龍府投靠完顏阿骨打,也許還會帶走一些渤海奴。”

“那就由他們去吧!”武好古一揮手,“等諸軍布防完畢,就開始遼東、遼西括田搜戶!等查明了戶籍,再宣布遷移右姓。另外,右姓各家的族長,也要全部集中到遼陽府居住。”

武好古這回在遼東、遼西搞得“土地革命”可以說是得心應手了。

一方面有燕地漢人豪強這些帶路黨幫忙;二來共和政府有燕地“土改”的精英;第三,則是有三十萬大軍鎮在這裏!

這三十萬大軍不僅對渤海右姓是個震懾,對於負責檢地括田的官員,同樣是個監督。

而武好古自己,當然也得在遼陽府坐鎮了!

對於現在的共和政府而言,實在沒有比“遼西、遼東土地改革”更大的事情了。

這次封建土改一旦完成,共和政府的公民戶很有可能會超過三十萬!

有了這三十萬武裝的公民,共和國也就有了堅實的基礎。

除了坐鎮,武好古還準備把慕容忘憂、呂好問、呂本中、蘇迨、蘇過、李綱、侯仲良等等實證派、理性派甚至理學派的學者都請到遼陽府,一起商議建立共和國的問題。

成立一個天下為公的共和國可比依葫蘆畫瓢搞個帝國、王國困難多了。

此時的中國已經有了1300多年的帝制傳統,成立帝國或王國(兩者在中國其實沒有本質上的區別)有很多先例可循。

但是共和國卻是中國歷史上從來都沒有過的國家形態。相關的實踐,除了記載在史冊上的“西周共和”,就是界河商市、京東商市、幽州和南洋都護府這一類地方政權的實踐。

說實話,共和主義並不成熟,也遠沒有到深入人心的時候。

武好古現在把共和國的牌子扛出來,只是因為看不到帝制的希望。

也不是他自己不能為帝圖皇,而是在不改變幽州共和大方向的前提下,皇帝這把交椅也只有武好古也許還有武好古的兒子能坐穩。再往下傳,一定會鬧起革命。

因為幽州政權的基礎不是維護皇權的士大夫,而是顛覆皇權的武裝公民和資產階級。這幫人就相當於人人帶槍的美利堅暴民和黑良心的資本家啊!

其中武裝公民的精英是軍校生,這些都是什麽人啊?

而資產階級中的精英則是以雲台學宮學生為核心的大學生(這年頭大學可沒擴招啊)。近代的大學出了多少刺頭?

只要稍微了解一點近代歷史,就會知道軍校和大學都是帝制國家的革命家搖籃啊!

武好古怎麽能一邊努力培養革命家,一邊讓自己的子孫去幹掉腦袋的皇帝工作?虎毒還不食子呢!

所以知道自己這些年養出的是什麽怪獸的武好古,是絕不會讓自己的子孫成為革命對象的。

不過要在自己的有生之年鞏固共和的基礎,免得自己的子孫糊裏糊塗一頭紮進帝制陷阱,將來把命送在斷頭台上。武好古可是得費上一番心思了。

另外,現在畢竟是中世紀,共和國和貴族特權也不是完全對立的。共和國的功臣們,包括武好古自己,還是需要一定的特權作為獎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