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二百零五章 大邦不可共和?(第2/2頁)

正說得勁兒的時候,趙佶的聲音忽然傳來了,“海先生,且說說這共和政體的優劣得失吧。”

侯仲良、海亞姆等人連忙起身,向著大殿門口躬身行禮。走進來的是趙佶和蔡攸,兩人都換上了道袍,一副得道高人的模樣。

趙佶笑著擺擺手,“不必多禮。海先生,你給朕說說,這共和到底好不好?”

等到趙佶在殿中一張蒲團上坐好,海亞姆才笑著搖頭:“共和政體當然不好了,要不然西方大羅馬國怎麽會分崩離析,現在只剩下一點余燼。而且也不再實行共和,而是以世襲的專權大將軍進行統治,和帝制王政並無分別了。”

“那共和政體到底哪裏不好?”趙佶感興趣的問。

“共和政體只能治小邦,不能治大國。”海亞姆道,“羅馬之所以會實行共和,乃是因為此國雖大,但起家時不過是一個城邦。羅馬初興的時候,他們不過國族數萬戶,都是羅馬之民。自然可以公推議員,組成議會,以議會治國。此時,凡羅馬國族,皆以國為家,上下一心,共同進退。因而才可以蓬勃而興,三破迦太基,四戰馬其頓,一百多年間就雄起為疆域萬裏的大國。但是國家一大,管理起來就復雜了。不再是羅馬一城之民可以決定的。而且羅馬國族在擴張勃興的過程中,高低貧富也分出來了。有些抓住時機富甲一方,有些攫取權勢成為豪門望族,也有不少家族雖忠烈滿門而不得富貴。因此人心漸漸厭戰,國族不再願意為國征伐。所以國家就不得不依靠外邦傭兵,軍閥橫行,藩鎮割據,最後衰弱崩潰,也就理所當然了。”

“那麽……依先生之間。”趙佶摸著自己漆黑滋潤的胡須,“以大宋地方數萬裏,人口近萬萬的大國,有可能遂行共和,搞天下為公嗎?”

“不可能,絕不可能。”海亞姆搖搖頭,“共和的基礎乃是國族,不僅要讓國族議政、國族護國,而且還要讓國族分潤國家之利。如果國族太多,不僅人多嘴雜,難以參與議政,而且也沒那麽多的利可分啊。如果國族太少,又不足以臨萬眾,禦強敵。”

趙佶聽得不是很明白,於是追問道:“人多嘴雜,難以議政也就罷了。可利用瓜分和人多人少有什麽關系?人多可以多占點地盤來分嘛!把天下都占了不就行了?”

“陛下,中國之事如何,老臣不敢妄言。”海老兒道,“但是西方羅馬國的疆域卻貧富差距極大,富庶溫柔之鄉自然人人都想去占一份,可是苦寒貧瘠,蠻族出沒的地方,要來又有何用?”

趙佶皺著眉頭,“可是幽州公民,卻願意要塞北苦寒之土啊!”

大儒侯仲良明白趙佶的心思,便插話道:“陛下,臣聽人說遼東之地乃是富裕肥沃之土,只是冬天冷了一點。不過勝在其地無主,想怎麽分就怎麽分,不會鬧出民變。”

“是嗎?”趙佶眉頭深皺,“若是共和只在北地,倒也是天下之福啊!”

“陛下。”侯仲良頓了頓,“所謂耳聽為虛,眼見為實。臣以為幽州遂行共和之法,不亞於戰國時之列國變法。我朝不可不留心觀察!臣等近日都接到了武好古的邀請,北上同參共和制度。若陛下想摸清共和底細,不如遣臣等北上幽州。”

“都有誰啊?”趙佶問。

侯仲良道:“臣等都接到了邀請。”

“你們都要去?”

李清照笑著搖頭:“陛下,妾身女流,不方便遠行蠻荒。”

海亞姆也道:“老臣也不去,幽州如今地方數千裏,民眾數百萬,早就不是昔日的界河城邦了。行共和之政,乃是自取滅亡!”

“臣是出家人,也不想去。”劉無忌也沒什麽興趣。

“臣想走這一趟。”辟雍學宮司業楊時道。

趙佶點點頭。

侯仲良道:“臣也想去,而且臣還想以朝廷使臣的身份去一趟幽州。畢竟武好古是取地北朝立國的……另外,臣還想推薦一位正使。”

“誰?”

“太常少卿武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