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二百三十四章 宋、金、周三國志?(第2/2頁)

童貫拿出了“周國威脅論”。想以此作為擴充新軍,增強新黨力量的依據。

“倒也未必。”

何執中搖搖頭,說:“武好古得到了蕭太後和中京道,就難免被介入草原爭鬥。而阿骨打在和萌古、阻蔔聯盟,襲破遼國西京道後,儼然是北國盟主。所以周國和金國將來必會有一番龍爭虎鬥!而朝廷,正好從中取利,勿使周金二國決出勝負。只要周金互鬥,朝廷自可安居無恙,是否掌控太原,並不重要。萬一入主太原之事操之過急,將蕭幹逼到金國或周國一邊。朝廷就難免被動了。到時候,朝廷要麽伐金,要麽攻周。這樣周金二國就會決出高下,到時候中原就將大禍臨頭。”

何執中的主張是“舊黨”的觀點,“舊黨”認為軍事上的努力改變不了宋朝的弱勢。所以上佳的選擇應該是維持“三國”的形勢。現在遼國崩解,金國興起,不如就以“金、周、宋”為三國。繼續混日子!

而出兵太原很可能會造成蕭幹投金或投周,這樣宋國就不得不和金或周開戰。

三國鼎立的現狀,就會被徹底打破。

童貫搖搖頭,退了一步,道:“朝廷的軍隊開進太原也不等於和蕭幹開戰……蕭幹還是可以當他的並代路安撫使。可以循府州折家例,由蕭家永鎮代州、忻州、憲州、寧化軍。至於太原、平定軍、汾州和遼州可以再組一個太原府路。由朝廷的新軍進駐。”

這其實是個挺糟糕的法子!

要麽拿下蕭幹,反正宋朝現在也有這樣的實力。然後好好劃分河東的土地,讓功臣戰士都能有所收益。河東的精兵也就養出來了。

要麽幹脆就把太原交給蕭幹,同時把寧化軍、憲州和嵐州打賞給府麟軍。這樣蕭幹滿意,府麟軍也滿意。以後可以靠他們當肉盾。

可是童貫卻采取了一個折中的辦法,把太原和平定收回,再把余下的遼占地盤丟給蕭幹,對苦戰了幾年的府麟軍又沒有什麽補償……許多府麟軍中的戰士都是代州、忻州、寧化軍和憲州一帶的豪強。被童貫這麽一弄,他們回不了家鄉,又得不到補償,對朝廷自然不滿。

而失去太原,被攆到代州、忻州、憲州和寧化軍的蕭幹及其追隨者(主要是遼人),自然也不會滿意。

不過童貫也有他的盤算,他是想將太原府的土地用來分配,設置授田府兵。太原府和平定軍的田地、草場在300萬畝左右。省一點分可以安排16000步兵,差不多有20個營了。這樣河東軍就可以重建起來了。

“也好,就這麽辦吧!”蔡京對這個辦法也挺滿意,因為不少河東豪門,現在都流落開封、洛陽,整天盼著收復家鄉,對蔡京構成了很大的壓力。

如果能夠收回太原,就能發還他們的財產,這幫人也就不會整天喊打喊殺,給蘇遲的“新黨”助威了……

兩府集議終於達成了共識,蔡京正準備討論下一個議題時,門外忽然急匆匆跑進來一個樞密院廣西房的主事。進門後行了一禮,就跑到童貫身邊,一陣嘀咕。童大樞密的臉色頓時就是一邊,低聲罵了一句:“真是混賬!”

“道夫,出了什麽事兒?”蔡京問道。

“交趾國入寇邕州!”童貫鐵青著臉道,“打下了憑祥司、下石西州、上石西州!”

“都是紀憶之惹得禍!”蔡京脫口而出,“現在北面的事情還沒了,南面又惹毛了交趾!該如何是好?”

“兵來將擋,水來土掩就是了!”童貫說,“現在張永錫和楊可弼已經帶人往欽州去了……海路市舶制置司也有兵在交趾沿海的安邦口。不怕什麽的!”

第十二卷 國將不國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