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二百六十二章 貨幣戰爭(第2/2頁)

而紀憶控制的京東銀行和南洋都護府開辦的南洋銀行,則會將星州的黃金運往西方,換成白銀再運回。

通過這個過程,東西方間的金銀價格,正在慢慢接近。而大量的白銀,也因此匯聚到了天津市的大周銀行金庫。

“天津銀行金庫裏面也有不少白銀。”武好古點點頭說,“大約也有兩三千萬吧?大相國寺長生庫和潘記銀行手頭也有不少白銀……幾方面加一塊兒,沒有一億也有八千萬。是時候發行銀幣了。”

發行銀幣的計劃,早在武好古割據燕地前就開始制定了。當時的計劃是由天津銀行、京東銀行聯手鑄造“一兩”幣。

一兩幣重一兩,用銀同合鑄而成,其中白銀占85%,銅占15%。和白銀的兌是一枚一兩幣換一兩白銀。和銅錢的兌價,則是一枚一兩幣兌換1540文,也就是不足陌的兩緡。

也就是說,一兩幣的鑄幣稅就是百分之十(鑄造過程中有損耗和人工),對於銀行而言是個穩定的收入來源。如果能把市面上能夠搜集到的白銀都鑄成一兩銀幣,上千萬的收入也能有了。對於私鑄而言,卻沒有什麽利益。至少“真銀私鑄”是不行的。

不過武好古推出一兩幣的目的,也不僅僅是為了獲取鑄幣稅——真的要鑄造上億枚銀幣也不是一兩年就能完成的,多半要忙活上十年。所以每年可以獲取的利益也不是很多。

武好古推銀幣的目的,主要是為了給“銀行券”的發行提供一個“錨”。

所謂的銀行券,則是私交子的進化版。也就是由銀行發行的可兌換紙幣,或者也可以看成一種可流通,可兌換的無息債券。

這種紙幣和後世由中央銀行發行的紙幣是不一樣的,是由商業銀行發行的。沒有中央銀行背書,全靠商業銀行自己的信譽做擔保。

當然了,在中世紀是不會有多少人用真金白銀去換銀行券的,無論發行方是誰。因為金銀是良幣,銀行券是劣幣,只有劣幣驅逐良幣,少有良幣主動兌換成劣幣。至少在驅逐完成之前,這樣的情況不會大面積發生。

但是銀行券還是能夠大行其道,因為這種可兌換可流通的票據,擁有放大基礎貨幣和降低市場利率的作用。

金銀作為基礎貨幣,數量是很少的。如果沒有銀行券去放大,那麽市場必然是不斷緊縮的。高利率和通縮就會同時存在,對於資本主義的發展是極其不利的。

而銀行券則可以作為銀行信貸的工具——銀行通過貸出銀行券,制造出更多的流動性,從而降低利率,活躍市場。

“大宋的錢引就快垮了!”武好古思索著道,“所以咱們也得張羅銀幣和銀行券了,要不然市場利率就得漲得不像話了。銀幣年內就發行,銀行券明年推出……銀行券盯住銀幣,一兩幣兌一兩券,只能由符合資質的大銀行發行。”

“錢引會垮?”潘興業難以置信,“不大可能吧?”

蘇大郎也不相信,“元首,錢引不錯啊,兌換銅錢都是一比一。怎麽會垮?”

“當然會垮!”武好古笑著,“錢引和什麽掛鉤?鹽、茶、酒、鐵嗎?”他搖搖頭,“不夠的,主要還是房產,開封府的房產。開封府的房產一年的交易額上億,官地發賣每年隨隨便便就圈回幾百萬上千萬。而朝廷一年發出的錢引不過兩千多萬,怎麽都不會垮。除非開封府的房子大跌!”

“開封府的房子會大跌?”武好古的“首輔”米友仁一怔,“老師,咱們要進軍開封府了?”

“進開封府?”武好古笑了笑,“那幫騎士、府兵嗷嗷叫著要打仗了?沒有吧?”

大周國的軍事公民當然有極強的擴張意願,但也不一直擴張、擴張、擴張的。而是和騎士戶、府兵戶的繁衍生息掛鉤,在他們的下一代成長起來前,軍事公民們是沒有太強的擴張動力的。

“咱們不打,開封府的房子怎麽會跌?”米友仁道,“老師,一百多年來,開封府的房子基本上是只漲不跌的。”

武好古搖搖頭,“那是過去了!而現在,開封府無房、無錢、無妻的苦漢子已經鬧起革命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