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三百六十六章 火槍、手雷

共和十年,正月十八日。

春寒料峭之中,一條鐵灰色的長龍正在燕山、太行山和恒山交匯的山路上面,彎彎曲曲,滾動一般的前行。

這一帶就是被稱為襟帶桑乾,表裏紫荊的飛狐口或飛狐峪。乃是太行八徑之一,是連接幽燕之地和並代之地的要徑,自古都是兵家必爭之地。

飛狐峪的地形,當然是非常險要的。此處的海拔在5000尺到9000尺間。山路的北坡,緊挨著蔚州壺流河盆地,山的南坡則是亂石橫臥,濁流湍急的拒馬河上遊河谷。山道狹窄,最寬處只有五六十步,最窄處只有兩步上下,只能讓一輛馬車通過。

由於飛狐徑所屬的蔚州是金國的地盤,過去幾年中都是重點設防的地區,在本來就狹窄難行的道路上還人為設置了許多障礙,在最狹窄的路段還用大量的木石整個兒進行了封堵。

所以正在通過飛狐徑的這支灰色的大軍,現在走得無比艱難。時不時還會暫停前行,等待前方的工兵清理路障,修補道路。

除了道路難行,這支軍隊的負重也是空前的!無論將領還是士兵,人人都背著一大包的行李,其中的戰兵還穿上了甲胄,攜帶者武器。所有的馬匹都沒有馱人,背上全是補給物資。還有不少體型高大的駱駝,更是馱著輕型的一斤半火炮(彈重),呼哧呼哧的走在隊伍當中。

武義勇也在隊列當中,他拄著一根木棍,也打上了綁腿(這是武好古在幾年前想起來的辦法),背著一大包行李,艱難的在山道上步行。周圍全是河東軍團軍機司的官兵。他現在河東軍團總軍機,也就是軍團參謀長,正隨隊走在飛狐徑上。

他這樣的身份地位,和普通的步兵一樣步行,還背著行李,擱在宋朝那邊是無論如何都不可能的。

不過共和軍就是這個規矩!大家都是公民,雖然也有等級,但也不是天上地下了。而且共和軍非常強調軍官年輕化,一來是為了給源源不斷從騎士學院畢業的新人騰位子;二來就是為了現在這樣的情況——朝氣蓬勃而充滿幹勁的軍官能給一支正處於軍事革命時代的軍隊,注入異常的活力!

這活力不僅在於軍官們體力充沛,積極向上,可以和士兵同甘共苦,還在於他們沒有那麽多條條框框,敢於去嘗試新技術和新戰法。

就在武義勇所在的機宜縱隊的前方,這個時候正行進著一隊扛著重型火繩槍的火槍手!

這是一種重達20斤的單兵火槍,必須架設在支架上才能開火。所以火槍手們還得隨身攜帶一根支架,負重就可想而知了。

火槍的擊發機關和槍托是參考天津弩設計的(天津弩有個槍托),射擊時槍身架在支架上,槍托抵在肩膀上。只有這樣才能抵消這種火槍巨大的後座力!

而火槍最關鍵的部分槍管,則是用鐵板卷成的,口徑達到七分,可以發射一兩重的彈丸,可以擊穿150步外的瘊子甲!

不過這種火槍的精度不怎麽好,有效射程也就幾十步,可能還不如天津弩。

當然了,火槍的破壞力是天津弩不能比的。如果披上質量不錯的瘊子甲,內裏再加身棉甲,在幾十步的距離上挨個十幾支弩箭也不見得會致命。

可要是換成重型火槍的一兩彈丸……那就是一發入魂!哪怕是命中四肢,也得砍手砍腳,能活下來也不可能再上戰場了。

不過大周共和國的兵部和都軍機司對於這種被命名為“共和八年式火繩槍”的武器並不滿意,一度不打算裝備。但是在迂回河東的作戰計劃被提出後,情況卻發生了變化。

因為迂回河東的逼近之路飛狐徑太難走,重型火炮很難通過,為了彌補部隊火力上的不足。就只好給一部分弩兵換裝“共和八年式火繩槍”了。

在剛剛過去的共和八年冬天,隸屬於共和軍陸軍第一師、第二師、第十一師的數千名弩手,就全都變成了火槍手,沒日沒夜的在擺弄趕制出來的“共和八年式火繩槍”。

順便一提,這種新式武器都是由天津炮廠和燕山炮廠總裝的。其中的關鍵部件槍管,也是由兩家炮廠的技師用低碳的坩堝鐵片鍛打而成,內膛還用鉆床進行了削切,質量還是非常不錯的。和歷史上明清兩朝的炸膛槍可不是一回事兒,所以可以放心使用的。

部隊漸漸停止了前行,數萬人馬在狹窄的山路上停了下來。

“原地休息!吃點幹糧……”

“不得喧嘩!”

軍官們的命令聲音此起彼伏,武義勇則擡頭看了看天空,現在還沒到中午飯點兒,部隊不應該停止前進,除非是遇上了什麽阻礙。

兩個傳令兵一前一後,沿著狹窄的山路奔跑到了武義勇身前,行了軍禮:“中將,前隊在小嶺鞍附近遭遇了不明身份的軍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