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三百六十九章 不會愛國士大夫(第2/2頁)

“是啊,他們真的會開科舉?”

“不會等糧食、民夫、牲畜到手後就翻臉不認吧?”

在場的幾個知縣提出了疑問。

吳表臣瞪了他們幾個一眼,剛才武義勇在的時候怎麽不問?

“哼!”吳表臣冷哼一聲,“不就是幾個進士嗎?宋朝開國的時候一科才取十個八個進士,只是到太宗朝後才逐漸增多的。周國若是三年取士十人,也算開了科舉不是?三年取十個進士,還會沒有地方安排?”

這話也對……

吳表臣接著又說:“而且周國的舉人也是功名,有免稅免役之權,還能以舉人功名入仕做個微末小吏,誰人不想要?還怕沒有人來考?不過也不能誰都推薦到雁門來考舉人……各縣都記住了,只有捐納了糧食、牲畜、車輛的大戶子弟才能推薦來考。那等窮酸,就別推薦到雁門縣來了!大周不論什麽七不準八不準的,就一個不準,不捐納者不準考發解試!”

宋朝沒有考秀才一說,參加發解試的資格是由各縣掌握的。標準則是“七不準”,也就是有七種人不準參加發解試。七種人之外,理論上都可以得到縣衙的推薦。而在具體執行中,即便列於“七不準”之中的人,也可以有種種變通的辦法。

現在吳表臣自說自話給大周共和國定了個“推舉秀才”的標準,就是用錢糧來買!

捐了錢糧就是秀才,就去考舉人。沒有錢糧或是不舍得捐納,那就有多遠滾多遠。

吳表臣又道:“捐30石麥子或一匹騾馬就能當一次秀才。捐1000石麥子或30匹騾馬就能當一輩子舉人!諸位覺得這個價錢怎麽樣?”

還真是有辱斯文啊!

不過……也不怕賣不出去!

“行啊!這個數對富家而言沒有什麽。”

“1000石麥子不貴……可以蔭200畝田和五口人呢!還可以做個芝麻小官兒。”

吳表臣滿意地點點頭,“還有就是查田!這事兒在宋朝時難辦得很,不過現在是大周國了!一定要查清楚了……不準再有隱沒田產。即便咱們自己不查,回頭上面派人來一樣要查。難不成還有人敢對抗大周朝廷?腦袋還要不要了?而且人家也不會查不清,那個形學啥的,大周的小學就教了,軍中的伍長人人都會的。到時候量一量,算一算,就都清楚了!”

查田的事兒一是執行力度的問題;二是測量和平面幾何。

對大宋,兩者都是問題。對大周,全都不是問題。

“所有的田契都要換成大周共和國的私田契,按照一畝一鬥麥子收取費用。”吳表臣道,“這樣就又有十好幾萬石了!如果不想納糧,捐舉人就是了。另外,大周共和國的農家不交錢只納糧。所以夏錢是不收的,只納秋糧,納糧也不多,代州這邊貧瘠,平均一畝不到一鬥,要交錢亦可,照市價折算便是。地方上的開銷則用丁口錢維持,凡是吏員都有俸祿可以拿。不過朝廷不會補助地方,即便鬧災也不會豁免秋糧,也不許欠繳的。所以地方上必須自建倉儲,預備災年之需。捐納秀才、舉人、發放田契所得的糧食,都要存入倉儲,算是地方的財產。所以這一次咱們並代路給大周朝廷的糧食、牲畜、民夫,都是可以折抵今後上繳的錢糧數目的。大周是工商之國,地方和朝廷的賬目都算得很清楚的,所以咱們並代路也不必擔心吃虧。”

大周共和國是不講什麽仁政的,所以中央不負責給地方救災,也沒什麽豁免錢糧積欠的事兒。地方有災自己擺平!所以就得在沒災的時候積累一點了……至於積累的來源,可以是加派,也可以是捐納,地方上是有相當自主權限的。

另外,如果實在擺不平,也不要緊的……大周共和國不怕流民,流民要造反,共和軍鎮壓的手藝非常好,管殺管流放。不造反,則有工商業和殖民地可以吸納流民——中原要到處鶯歌燕舞,誰還飄洋過海去殖民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