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四百七十章 百年戰爭(第2/3頁)

而這場持續百年的戰爭,最終也將耗盡西宋的國力。為公元14世紀的華夏本土統一打下了基礎。

……

鞭炮齊鳴,鼓樂大作。天津造船廠一號船台上的“共和”級風帆戰列艦,正沿著鋪設好的滑道緩緩滑入海水之中。

這是一艘排水量達到20000石的“巨型”風帆戰列艦。

排水量這個概念,也是武好古早年提出的。不過並沒有馬上替代“料”,也就是造船所消耗的木料數量,成為計算船舶大小的標準。直到最近二三十年,關於艦船浮力的研究達到了一定的水平,排水量才替代了用料,成為表示船舶大小的標準。

而20000石相當於後世的1200噸左右。在後世來說就是一小帆船,但是在13世紀,排水量1200噸的風帆戰列艦絕對是國之重器。

一艘排水量達到兩萬石,裝備有60門大炮,可以在無需補給的情況下在海洋上連續航行6個月,而且還可承受住較大的風浪,最高航速可以超過20節(指一個時辰航行60華裏,相當於後世的8節多一點)的木質風帆戰列艦的建造難度,也是相當之高的!

對於中世紀的生產力水平而言,這就是一個龐大而復雜的系統工程。

可以說,到目前為止,大周共和國和東宋的造船工業,研究沒有將風帆戰列艦的建造工藝掌握到極致。這項工作從選擇木材和伐木的時機開始,到木材的防蟲、防潮,龍骨的鋪設,船肋的建造,甲板的固定的支撐,船殼外皮和外層甲板的鋪設,船殼的防水措施,甚至小到鐵釘和木栓的使用方式,全都是一門門的學問!需要長期的研究的實踐,才能得到最佳的解決方案。

而且制造一艘性能卓越的風帆戰列艦需要很長的周期。通常是兩到三年,急造也要幾個月,還不包括砍伐樹木和陰幹木材需要的時間。

所以造船的技術進步,也只能循著造船的周期,循序漸進的推進,很難用金手指拔苗助長。所以在共和百年到來的時候,傳說中的“飛剪船”依舊沒有出現。雖然在武好古生前,就曾經提出過“飛剪船”的設想——將船只的水下形狀設計成最小阻力狀,以提高航速。

但是“最小阻力狀”應該小到什麽程度?船只的穩定性怎麽解決?船體有沒有足夠的強度承受高速度?索具和風帆的強度夠不夠?

這些問題都需要反反復復的研究和積累,才能一一得到解決。

所以直到目前,“共和”級這樣的兩萬石風帆戰列艦,就是大周造船業能力拿出的最高水平的作品了。

隨著“共和”級的首艦共和號緩緩滑入水中,前來觀禮的人們,不約而同的發出了一陣喝彩聲音。

“好一條巨艦啊!”

“真不愧是我大周的海上城垣!”

“元首,咱們還得多造幾條共和級!”

大周共和國的元首武國誠滿臉堆笑,常年的海上生活讓他的膚色黑裏透紅,看上去非常的健康。他並不是武氏嫡流出身,而是武鐵心的後代。算是海軍世家,今年已經55歲的他,在大周共和國的海軍中服役長達25年。幾乎半生都在海上度過。最後以海軍上將的軍銜退役,轉入了政界。

而當步入政壇的時候,武氏嫡流在政治上已經沒落了。武義久的孫子輩不是花花公子,就是對政治不大上心的資本家——義久派太多錢了!而且子嗣也不多,所以沒有誰願意去政壇和軍界打拼。

舒舒服服的當個大資本家多好啊?

武義勇的後人倒是在軍事和政治上建樹頗多,在陸軍中有“一門五上將”,在政壇上則長期把持日本行省和渤海行省,也有幾個元老。

但是“義勇派”始終有強烈的君主制傾向,讓大部分的元老非常擔心。所以武義勇的子孫從沒有問鼎元首的機會。

至於武義信的後裔,則在北美合眾國深耕。幾十年間出了三個大統領和十幾個議員。但是在大周共和國的政壇上,基本沒有“義信派”的存在。

而且北美洲這個天選之國在大周共和國的大部分公民看來,都是落後蠻荒的代名詞。只有在大周和東宋混不下去的失敗者,才會飄洋過海去北美混飯吃。

所以在北美合眾國混日子的“義信派”也不可能出任共和國的元首。

在嫡流“沒落”的同時,武家的庶流倒是出了不少傑出人物。所以連著幾任元首,不是出自武家庶流,就是和武家的女婿或外孫。

而武國誠也借著武家庶流崛起的東風,在兩年前的選舉中獲勝,成為了大周共和國的第二十屆元首。

滿臉堆笑,看上去非常得意的武國誠,此刻的心情卻有那麽一點郁悶。

因為讓人不安的消息,正從西方傳來!

幾十年前被大周共和國遷去西方欽察草原的蒙兀諸部,居然奇跡一般的崛起了。本來四分五裂,靠著給大石帝國、金帳王國當雇傭兵賺點小錢的蒙兀人,現在有了一位天驕般的首領,名叫鐵木真。在將原本四分五裂的蒙兀人聚攏在了一起,成立了大蒙古國,而且還重創了大石帝國和金帳國。在不久前,鐵木真還率領大軍攻入了西涼國,打得那幫天理騎士抱頭鼠竄,縮回天門關內死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