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五百零一章 西宋名將(第2/3頁)

在留下一個師圍攻方城大棱堡後,趙良將就指揮著余下的18萬大軍翻過低矮的方城山,直撲方城山北面的要地葉縣而去。

而當趙良將的大軍包圍了葉縣之後,在葉縣以北的襄城方向和以東的郾城方向,各出現了一支數量龐大的周軍集群。

一場大會戰,看來就要在葉縣、襄城和郾城之間打響了!

“孤王已經決定!”趙良將將目光從軍用地圖上收回,然後輕輕從帳篷內兩宋聯軍將領的身上掃過。

他頓了頓,“必須在兩路周軍完成會師前,將其中的一路摧破!為此,我們必須兵分兩路!以主力向襄城方向急進,在襄城以南的姜店鎮和汝墳鎮之間進行會戰。同時再以一路虛兵逼向郾城,大張旗鼓,讓敵人誤以為是主力,並且采取保守布署。”

趙良將說得很慢,言語之中卻透出一種不容置疑的威嚴。而在場的東宋將領,都連連點頭,沒有提出任何異議。

如果說現在的西宋相對東宋、大周在軍事上還有什麽優勢的話,無疑就是宿將老兵了。

在上一次中原大戰後,東宋和大周的陸軍就沒打過什麽仗了。而且因為工業革命的到來,兩國的軍事貴族階層在經濟上已經非常沒落,成為了附屬於資本家的存在。

而且兩國早就在事實上放棄了和土地掛鉤的兵役制,因此也就沒有了長期服役的職業士兵階層,這對兩國騎兵的戰鬥力夠成了一定的影響。

另外,兩國也沒有槍大夫這個階層,所以兩國的輕步兵都遠比不上西宋。

所以趙良將判斷,在戰爭爆發的初期,擁有精兵宿將的西宋軍隊是具有一定優勢的。而這一時期,也是西宋和東宋聯手打敗大周的關鍵時期。

如果西宋的統帥不能抓住有利時機,大膽運用兵力,等到大周完成動員和訓練。幾百萬裝備精良,訓練有素的軍隊無疑可以讓大周立於不敗。

而大周只要在陸地上立於不敗,他們的海軍就有很大的概率可以擊敗東宋海軍——畢竟大周海軍的主力艦數量比東宋海軍多50%!

而且大周的造船能力、商船數量和水手的數量,都遠遠超過東宋,基本上有一倍的優勢——大周共和國的海外殖民地更多也更富裕,其本土還包括了日本三省這樣的島嶼以及高麗省那樣的大型半島。擁有更強的海上能力是理所當然的。

“如果諸位沒有異議,”趙良將說,“那麽本帥就開始分配任務了!”

“郡王,我方沒有異議,請您下達命令吧!”說話的是一名東宋的陸軍中將,今年四十出頭。

他從來沒有上過真正的戰場。而趙良將對他而言,則是存在於軍事教科書上的人物。他還能提出什麽異議?

而且他也的確想不出更好的辦法了……雖然聯軍現在根本不知道襄城方向和郾城方向的周軍的虛實,其實是在打一場不知彼的無把握之戰。

可是總體形勢的確如趙良將所說,只是短期內有利。

如果過度謹慎,就會坐失良機,等到對手準備好了,麻煩可就大了。

趙良將的布署,其實是完全正確的!他的迅速行動完全打中了敵人的軟肋……倒不是周國沒有進行充分準備就盲目發動了戰爭。

而是周國的陸軍幾十年沒打仗,軍官們一時間進不了狀態。而且他們也不適應這樣的快節奏攻防——棱堡無敵的時代雖然早就結束了,周國陸軍的高層也知道。

但是知道是一回事兒,制定出全新的,而且適合戰場實際情況的戰術是另一回事兒。

周軍現在仍然喜歡依托棱堡進行布署,而且他們也不大會集中大兵團打運動戰,而是以師或者軍為單位進行作戰。

在大周軍官們的概念中,由三個步兵師加上一個炮兵團、一個騎兵團、一個工兵團和一個輜重團組成的野戰軍,已經足夠獨當一面了。哪怕遭遇到幾倍之敵,也足以依托有利地形進行防禦。

所以在大周共和226年9月16日、17日,出現在襄城以南和郾城以西的兩路周軍,就是隸屬於共和軍陸軍河南軍團的兩個軍。番號分別為共和陸軍第十八軍和共和陸軍第十九軍。兩個軍都是共和陸軍的“常備部隊”,也就擔任戰略值班任務的骨幹精銳。即便在和平時期,也都是齊裝滿員,五萬多人的大編制。裝備更是精良,一個軍光是炮兵連就有25個之多,擁有各種火炮150門。為了拖拽那麽多的火炮和與之配套的彈藥車、修理車,一個軍光是配屬於炮兵的挽馬就多達數千匹。另外還有不計其數的輜重車輛和挽馬、戰馬。

一個軍開動起來,那真叫一個浩浩蕩蕩啊!

如此浩蕩的軍容,在共和226年9月18日時,就被一支數量更加龐大的敵人阻擋在了襄城以南姜店鎮一帶。

指揮共和陸軍第18軍的是“義勇派”的武元鎮中將,而他的機宜長則是韓山童上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