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九章 需求(第2/2頁)

官僚們正說著,忽地就見遠處來了車隊馬隊,於是道:“好了,嶽州那邊的糧隊到了,都準備準備,接收了就回轉。”

“夜裏要在江夏城吃魚麽?”

“江夏的烤魚還不如漢陽的,不知道晚上有沒有船,有船就回江北吃去。”

“我江北沒住處。”

“住蕭兄那裏,他婆娘去蘇州進絹布去了,正好歇腳。”

說笑著,就見嶽州一群糧頭過來,見了江漢觀察使府和武漢錄事司的官僚們,連忙行禮問候。

因為武漢對糧食的需求量越來越大,以往光靠糧商來調合,不足以滿足現在的需求。所以武漢地區新增了大量的糧倉,不僅僅是要滿足現實需求,還要應對可能出現的“糧食危機”。

老張一是信不過糧商們的節操,二是信不過長江流域的天氣。

此時不比千多年以後,一場澇災,只能補種,產量“duang”的一下減半或者變成三分之一,都不是什麽稀奇的事情。

中原為何是中國?因為中原的糧食產量可能不是最高的,但卻是最穩定最宜耕種的。

“長沙米,上!”

“青草湖西米,中上!”

不同的米,報著不同的品質,伴隨著查驗官的喊聲,登記官們不斷地錄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