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五章 農事院(第2/2頁)

不明真相的圍觀群眾紛紛表示,莫非“大司農”要重現兩千石官威?然而李董壓根就沒打算讓農事院和民部度支衙門只能重疊,農事院的側重點,不在於“勸課農桑”,也不在於“統計農政”。

這是一個農業研究和指導性衙門,李董想要成立,也不是一天兩天的事情。當時就問對過長孫無忌,想要把賈氏一股腦兒打包過來,只是後來放棄了這個打算。

到如今,卻是大不一樣的局面。只說河南,伴隨著洛陽對非農人口的瘋狂吸收,以及或溫和或暴力的“土地兼並”,舊式莊園經濟,被新式的莊園經濟所替代。不能說全面替代,但像洛陽長安這樣的城市,的的確確出現了這種新老交替。

奇葩的發展狀況下,非但沒有出現帝國上升期小農經濟的蓬勃發展,反而自然而然地擠壓了小農經濟的生存,乃至洛陽地區,舉凡“小農”,皆成“小資”。原先的百幾十畝永業田,只能說是小有產者。但在洛陽現行的市場環境下,某些身份特殊的農戶,比如羽林軍老卒,他們擁有的百幾十畝地,便是值錢無比,一下子從小有產者,變成了小有資產者。

作為統治者,京城是李董的核心利益,那麽新式的莊園經濟既然成為主力,就不得不用新式的管理方式。

貞觀十六年統計稻米豐產,那麽明年就多種麥少種稻,百分之八十的出粉率,通過新式的研磨技術,也足以支撐中原逐漸變換的食用習慣。

而其中,除了作為統治者必須承擔的固有糧食穩定責任外,有利可圖,同樣是李董要進一步細化管理農事的原因。

當面粉緊俏時,以李董手頭的田畝數量,哪怕只是薄利,一斤面粉擡高一文錢,多出來的,又何止是一文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