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九章 揮毫潑墨(第2/2頁)

而且因為總督府統籌,什麽地方能賣,什麽地方不能賣,基本就是房玄齡說了算,別人想要賣給武漢人,武漢也沒誰有那個膽子跑來拆台。

有心找淮揚、蘇杭的,人都不願意來江西,他們何來把握千裏迢迢買地還能攥住了發家致富?

兜兜轉還是要找總督府求房玄齡“指點迷津”,連狗都知道,武漢那邊只認房玄齡,其余本地老表,一幹不認。

因為武漢的鼎力支持,房玄齡在江西鎮壓坐地戶可謂“大殺特殺”“幾無一合對手”,貞觀十九年秋冬交際的光景,總督府的威權算是徹底建立,總督府說要疏浚余水入湖段河道,余幹縣全體上下表示全力支持,爭取大幹五百天,增加稻田四十萬畝。

總督府說要修一條南昌到建昌的弛道,兩地百姓交口稱贊,表示“要想富,先修路”“響應總督號召,發揚勞動熱情”。

至於像豐城縣這種總督府還沒有說什麽,就主動開始邀請工程隊進駐勘察的地方,一時為“江西楷模,贛水表率”,總督府為此特別表示,豫章師範學院可以多給豐城縣幾個招生名額。

跟房玄齡家二公子“交情莫逆”的宣州一把手顏籀顏老漢,在看到房玄齡半年不到就把江西各地刺頭梳理的服服帖帖,也是嘆為觀止,不得不承認,能混成四大天王的猛人,從來沒有浪得虛名的。

而房玄齡一手拿著錢袋子,一手拿著官帽子,也不是說就萬事大吉。對於來年的官員考績,總督府針對環彭蠡湖,評定標準就一個:裏程。

江堤、湖堤、河堤、溝渠、運河……

驗收裏程達標,官帽子不缺,錢袋子敞開。而這個考績標準,也不是隨便就定下來的,農耕時代的水利設施優劣,直接就決定了糧食產量大部分行情。

有沒有都江堰,有沒有鄭國渠,有沒有刊溝,對這些水利工程所在地而言,就是天壤之別。

想要從“澤陂遍布”進化成“魚米之鄉”,給工業時代的化肥無上限供應,除了造成水汙染,沒有任何意義。

但水利工程水利設施的完善,卻能夠讓糧食增產翻一番翻兩番,按照總督府長久以來的勘察,倘若環彭蠡湖“治水”“治山”妥帖,田畝增加的數量,再養活個五六百萬人毫無壓力。

在這樣的數據支撐下,房玄齡如何不心動?

千幾百年後,人們提到彭蠡湖或者鄱陽湖成為“魚米之鄉”的首功,怕不是早就在彭蠡湖給房玄齡立個石像,讓後世子孫前來祭拜。

至於名聲之外,僅僅是二三年之後的收益,一畝地哪怕就算一石,一百萬畝就是一百萬石,而這裏,又何止是一百萬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