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 鐵路(第2/2頁)

跟吳王府很快就聯絡上,李恪人在洛陽,沒辦法來武漢,來得人還有點交情,是現在吳王府的紅人柳範。他跟柳奭算是族兄弟,兩人分別在吳王李恪、晉王李治處投資,也各有所得。

和柳奭不同,柳範前幾年還是侍禦史,認真來講前途一片光明。但柳範眼光獨到,料定最近幾年會有大變化,直接跳出了中央權力場。

實際上他跳出來之後,弘文閣就改組,皇權進一步集中不說,原先禦史台三院改組的意思也甚囂塵上。

台院、殿院、監院最近幾年仕途不順甚至被斬落馬下的禦史不在少數,禦史進諫君王的成功率基本為零,監察權、建議權被極大削弱,反而那個什麽狗屁進奏院,頗有點替代了他們的意思。

禦史地位之尷尬,歷朝歷代都沒有這樣的。

柳範這幾年那是相當的慶幸,只可惜當初擇選出路沒有太多選擇,當今皇帝的兒子就那麽幾個,想要能混口飯吃,還能有門路東山再起,最好的地方肯定是東宮。

可惜現在李承乾不收人,而當時權萬紀沖他伸出了手,索性就結了個善緣,跑來吳王府跟權萬紀打配合。

權萬紀主持吳王府內務,負責吳王李恪的日常裝逼。而柳範則是憑借家世出身以及官場經驗資歷,幫吳王李恪拉訂單拉贊助拉業務。

僅僅是推銷望遠鏡這一項,吳王府上下都攢了足夠兩三代人揮霍的家底。

以往只有中央軍才有的福利,如今不但下放到了諸邊邊軍,連探險隊都開始大量采購。

而要說通朝廷解禁望遠鏡,靠權萬紀來公關那是不行的,沒那個江湖地位和資歷,但柳範活動了一年多,朝廷就解除了望遠鏡的禁令。

這種能力和人脈,都是頂級的。

柳範眼光獨到,當武漢派人前來接觸修建鐵路的時候,一開始柳範以為是畜力鐵軌,當聽說準備上馬蒸汽機車的時候,柳範先把事情答應下來,然後再磨條件。

條件談判肯定不是一天就搞定的,期間李恪和權萬紀都問柳範,為什麽先答應了修路,這樣不是任人宰割,十分被動嗎?

但柳範的思考角度卻不同,他認為如果先去談條件,說不定武漢就把鐵路往黃州去修。所以,先解決有無問題,把肉先定下來,至於怎麽吃,吃多少,那都是後續才要琢磨考慮的。

果不其然,當李恪終於得空從洛陽前往武漢一趟,看到前進241型之後,這才覺得後怕,要是當時武漢接觸的時候柳範沒有直接先答應下來,而是跟人磨嘴皮子,搞不好武漢真會轉頭往黃州去修。

因為第一條鐵路是實驗性質的,但不管怎樣,其運力之驚人,簡直聞所未聞。而且修建這麽一條全新的鐵路,糜費絕對是金山銀海,可是同樣的,安州只要順利接通武漢,整個安州的資源,就能真正得到變現。

而且李恪可以斷言,只要鐵路不斷,他在安州的家業,也就不會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