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七章 絕非偶然(第2/2頁)

至於“扶桑地”的有識之士,也早早地進行了投機。那些出身中土名門的子弟或者家生子,就是他們改頭換面的好機會。

相較原先扶桑諸國的“血親政治”,唐朝哪怕是舊有體制,也早早地打破了這種權力繼承通過“血親”的方式。

對“扶桑地”的中下階層來說,擁抱皇唐天朝,是正確的不能再正確的事情。

而且隨著唐朝民間勢力進入“扶桑地”之後,唐朝中央政府對於管理海外疆土的信心大增,也進一步促使了“扶桑地”中下階層的成功投機。

大量擁抱唐朝地方世族的土著貴族,迅速以“流外官”的身份,去協助皇唐臨時官僚來管理本土。

其表現形式,既有在奴隸貿易中充當幫兇,也有在遼州集團和徐州集團的激烈對抗中,充當鼎灰。

遼州人和徐州人其實在沖突中並沒有死傷多少,真正“慷慨赴死”或者“吃飽了赴死”的,大多都是這些土著貴族的“家臣”。

這些“家臣”,有點乞丐版“關隴軍頭”的意思,但隨著兩大民間集團的劇烈沖突,已經迅速衰退,土著領主貴族此時承擔的角色,更像是唐朝地方州縣那些掌握一定資源的豪強,離世家有很大的一段距離。

到貞觀二十五年的夏天,徐州、遼州兩大利益集團終於要選擇坐下來談判,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這些土著貴族們的“家臣”快要消耗一空,接下來很有可能就要“硬碰硬”,這對徐州、遼州兩大集團來說,是很難接受的。

雙方各自陣營中的盟友,組團前往蘇州,找張德出面調停,絕非是什麽偶發性事件,而是必然。

只不過,張德雖然指出了一條明路,雙方已經可以接受不再激烈碰撞,但是,在現有的環境下,如何分贓,卻又立刻產生新的分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