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一章 天下之大(第2/2頁)

總之,車珠子就對了。

“操之,杜大郎那些個行當,沒了你,應該不能成事吧。”

“女兒國”中,一群老漢正趴著享受著按摩,老張則是坐著靠墻,幾個技師正在給他揉捏肢體。

閉著眼睛正爽著的張德眼睛也沒有睜開:“當年王萬歲跟著王太史廝混了一陣,主要還是王萬歲和王太史的徒子徒孫在忙活,我就是牽線搭橋。”

“有這好處,怎地不想著我們這些個長輩?”

“你們都是半只腳進棺材的,要那麽多錢作甚?!”

“……”

“……”

“……”

哄笑了一陣,前來消遣的秦瓊問道:“最近老夫也看了報紙,照報紙上所言,入海東行兩萬裏,亦有大陸。東海盡頭,地理之貌,似乎是有類中國?”

“差不多吧。”

聽到秦瓊的聲音,張德眼睛微張,“就是土著稀少,還要往南走一點。但也無甚意思,遠不如南海。”

“太遠了啊。”

“太遠了。”

幾個老家夥稍微思量一下,就知道這個距離上,想要直接統治,無疑是做夢。

但是,花個三五代人經營……倒是非常值得。

三五代人的移民,差不多就能建設成一個小國,跟扶桑地相比肯定大大不如,但類似現在的流求,卻是夠了。

要知道按照國朝標準,流求這麽個海外領地,也算是“海外盛國”。

賬面上,也有十數萬丁口,甭管組成結構是什麽樣的,但全島能算作一個體系內的丁口,的的確確超過了十萬。這不是“盛國”,什麽是“盛國”?

只不過很可惜,因為擴大了“天下”的範圍,相對應的,傳統的“開疆拓土”功勞含金量,當真是每況愈下。

功勞的指標在不斷轉移,地方治理的權重比在不斷增加,其中最重要的一個指標,就是人口。

不是國朝一定要粗暴地選擇某個指標,而是在大環境之下,總體只要還算穩定的話,選擇一個最直觀的指標,往往就能反應現實需要和長遠期望。

貞觀朝的當下,不管賺多少錢,又或者說開辟多少土地,增加多少財政收入,其核心只有一個,有足夠的勞動人口在支撐。

這時候談什麽資金、政策,都是假的。

所有的資源中,勞動力資源,就是第一位,而且是不可或缺的第一位。

帝國的精英在統治中央到地方的時候,嚴厲打擊蓄奴那是喊的震天響,那是因為要把世家大族手中的奴婢“解放”出來,否則這些人口窩在世家大族手中,有等於無,他們的存在,就是行動的屍體,還消耗了帝國土地產出來的糧食。

但同時,帝國的精英又默許著奴隸貿易。無他,莊園需要開辟,港口需要建設,道路需要修通。如果全靠征發民夫、雇傭勞工,哪有那麽多的勞力?

像“廣交會”建設廣州和交州的河口地區,主要消耗的,並非是本地的治下百姓,而是奴工。

“天竺奴”“海角奴”,成百上千地死,上萬上萬地往裏面填。

以往一到雨季,就要損失慘重的廣州,今年已經能夠保證坡底不劃破,塘壩不潰壩,半數耕地能夠順利排澇。

這些水利設施,難不成是天上掉下來的?

中央到地方的精英官僚,不會沒有看到這一點,正因為有這樣那樣的建設需求,所以打擊非法蓄奴的口號要喊,精準清除的工作要做,但是,奴隸貿易短期內,根本不會廢除,反而會變本加厲,大搞特搞。

原因嘛,很簡單。

“天下如此之大,老夫真想去看看啊。”

趴軟墊上的幾個老家夥們,有人如此深情地感慨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