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六十六章 程琳(第2/2頁)

確定了接替王曾的人選,趙禎和李璋又商討了一下最近整頓吏治的事,範仲淹的能力在吏部得到了充分的發揮,現在考課的框架已經搭建起來了,甚至處理了一批極為惡劣的官員,現在已經開始對一些官職的職權進行徹底的劃分,必要時可以裁撤一部分的官職。

大宋的一大弊病就是冗官,也就是一職多官,導致權力極其分散,官員的隊伍龐大,再加上科舉頻繁,每次錄取的人數又那麽多,這也導致官員越來越多,哪怕用了一職多官的辦法,但還是導致許多人考中進士後,多年得不到分配官職。

對於上面的這種情況,也必須得以改變,畢竟官員太多導致效率低下,而且大宋官員的俸祿又比較高,導致大量的財富消耗在官員身上,這已經是一個極其沉重的問題。

幸好在打下燕雲十六州後,那裏的州府需要大量的官員,這本來是個分流官員的好機會,但很多官員擔心燕雲剛打下來不穩定,又怕到了那裏吃苦,所以很多官員都不願意去燕雲十六州。

大宋的官員擁有很大的自由度,上頭分配的官職如果他們不滿意的話,甚至可以拒絕上任,哪怕皇帝的聖旨下來,他們也可以拒絕,比如後來的王安石就多次拒絕朝廷的征召出仕,而且每拒絕一次,他的名氣就會大上幾分,這在封建王朝也是十分少見的。

不過現在卻不同了,朝廷對官員的委派將是強制性的,如果不願意的話,朝廷可以收回官員的官身,這對於任何官員都是一種毀滅性的打擊,所以在這種情況下,許多官員也不得不去了任上。

當然也有人擔心這些官員帶著不情願的心情上任,到了任上也會消極怠工,不過現在有了考課制,如果這些官員不合格,日後也會被奪回官籍,畢竟大宋的官員那麽多,也許核心官員不容易找到合適的人,但中下層的官職還真不怕無人可用。

隨著燕雲十六州分流了大批的官員,總算是暫時緩解了冗官的問題,不過冗官的源頭還是科舉,一來科舉太過頻繁,光趙禎登基這十幾年來,就舉行了七八次,平均下來幾乎每兩年就舉行一次,而且每次的錄取的人數動輒上百,加在一起就錄取了上千人。

區區十幾年就錄取了上千名官員,可人的壽命還是很長的,特別是官員的壽命一般都比普通百姓長,所以大宋官場上的主力還是之前趙恒時期錄取的官員,而趙恒在位二十五年,錄取的官員更是數以千計。

在這種情況下,對科舉的改制也就提上了日程,因為如果再像現在這樣不加限制的錄取進士,遲早大宋的官場還會充滿無所事事的官員,到時大宋雖然還可以像現在這樣向外擴張,但老祖宗告誡過我們,好戰必亡,戰爭在任何時代都只能作為最後一個選項。

“表哥,昨天範仲淹他們上了‘精貢舉’的奏折,建議將進士科只注重詩賦改為重策論,把明經科只要求死背儒家經書的詞句改為要求闡述經書的意義和道理,而且還要在州縣設立公學,讓學子們必須在公學中學習一段時間才能應舉,從而增加科舉的難度,減少錄取的人數,但我總感覺這個辦法治標不治本。”趙禎最後再次皺著眉頭道。

科舉關系到國家的人才選拔,這是大宋統治的根本之一,所以趙禎也十分重視,對於昨天範仲淹等人的建議,他也沒有立刻回復,而是準備仔細的權衡一番再做打算。

“這個辦法的確治標不治本,就算改了科舉的內容,增加科舉的難度,但以現在的情況來看,讀書的人越來越多,大宋的人口也在增長之中,以後參加科舉的人也會更多,所以遲早還會變成現在的樣子。”李璋說到最後也皺起眉頭,其實結合後世的情況,他並非沒有解決的辦法,只是卻不知道是否適合大宋的現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