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四十三章 北遼(第2/2頁)

李處溫、耶律大石和蕭幹代表番漢百官走進王府,請耶律淳到大門外接受百官朝拜之禮。

耶律淳堅辭不受。

耶律大石說:“現在大遼就好比一艘大船,沒有了舵手船怎麽航行?如果您不肯當這個舵手,這艘船很快就要沉了,您忍心看這一船人都落海而亡嗎?”

蕭幹道:“燕京府中,您是大遼帝室中最有威望的人,您登基稱帝,順天意,稱民心,請勿推辭,大遼已別無選擇!”

李處溫說:“登基並非篡位,唐朝安史之亂時,皇帝李隆基逃離長安,太子李亨在靈武自行登基為帝,然後他組織力量,終於平定叛亂,恢復大唐河山,現在大遼也面臨同樣的形勢,您若不登基,百姓何歸?”

聽了三位大臣的話,耶律淳沉思不語。

其實,耶律淳與這個皇位還是有些緣分的,在這之前他至少曾有兩次登基的機會。

一次是,遼道宗的兒子昭懷太子獲罪被殺後,遼道宗曾有意立耶律淳為皇位繼承人,但後來他又打消了念頭。

另一次是,幾年前耶律章奴與耶律淳的妻弟也就是蕭普賢女的弟弟簫敵裏密謀廢掉天祚帝,立耶律淳為帝,但耶律淳並不接受,他審時度勢,將妻弟簫敵裏等人斬首,並將首級送給了天祚帝。

耶律淳在李處溫、蕭幹、耶律大石陪同下走出大門。

這時,守候在大門口的李奭,迅速將一件赭色袍子披在耶律淳身上。

台階下的番漢百官和數萬名百姓都一起山呼朝拜,熱烈慶賀。

耶律淳驚駭不已,再三推辭不得。

望著眼前跪在地上不肯起來的數萬官民,耶律淳只好點頭答應,但他心裏感到有些愧疚,覺得自己這樣做對不起侄子天祚帝。

於是,番漢百官上尊號,稱耶律淳為天錫帝(宣宗)。

天錫帝任命李處溫為太尉,蕭幹為北樞密院使,耶律大石為西南路都統,左企弓為司徒,曹勇義知樞密院,虞仲文參知政事,張琳為太師,李處能直樞密院,李奭為少府少監,駙馬都尉蕭旦知樞密院事等,封蕭普賢女為德妃,改怨軍叫常勝軍,任命郭藥師為都總管,改元建福並實行大赦,降天祚帝為湘陰王。

這個政權就是北遼。

從此,遼國一分為二。

天錫帝擁有燕、雲(目前雲地還有部分地區在北遼的統治下)、平州路(平灤營三州)以及上京、遼西等地。

而天祚帝則擁有沙漠以北的西南路(內蒙古呼和浩特一帶)和西北路(蒙古烏蘭巴托以西)招討司諸蕃部族。

天錫帝一繼位,就遣使去向金軍統帥斜也求和,表示只要金軍停止進軍,願意做大金的屬國。

斜也回信說:“你身為統帥,統領大軍,寸功未立,卻想占據孤城負隅頑抗,這能有出路嗎?我主有令,凡是歸順之人,都可以給官做,凡是不歸順之人,將舉兵討伐,你想怎麽辦?千萬不要執迷不悟,心存僥幸。”

天錫帝又派人去鹹州向完顏阿骨打求和。

完顏阿骨打給天錫帝下達了一份詔書,說:“你是遼國近親,位居將相,不能與國存亡,卻竊據孤城,僭稱大號,若不降附,必有你後悔之日!”

看完詔書,天錫帝口吐鮮血,差點昏倒。

這時,李處溫建議:“看來與女真人已無法講和,咱們應遣使去宋國,一來向宋主說明登基緣由,二來向其表示可免除歲幣,甚至可以將西京宋國已經占領的幾州割讓給宋國,永結同好,如果能取得宋主支持,合咱們兩家之兵,一定能將金人攆回遼東。”

天錫帝於是派遣知宣徽南院事蕭撻勃也、樞密副承旨王居元充告謝使,出使宋國。

兩位使者出了燕京城南下,過白溝河,來到宋國白溝驛站。

雄州知州和詵已獲悉耶律淳稱帝之事,但他沒想到,耶律淳這麽快就派來了使者。

和詵立即上奏,並請蕭撻勃也和王居元暫住白溝驛站等候聖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