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章 鬼神不罰欲初生(第2/3頁)

這一次的拉石頭之旅,適也是考察一下此時的人口密度。

經過半年多在村社的積累,以及這一次拉石頭之行,他越發堅信自己的判斷是正確的。

人少、地多,不需要搞什麽精耕細作,主要矛盾也根本不是土地兼並導致的底層活不下去。

這時候要做的,就是四個字:地盡其力,而絕對不是均田土改,搞錯了主要矛盾是成不得事的。

這時候一個井田村社農夫手中的土地,與人口爆炸後一名小地主的土地差不多。

井田的百畝份地,是一種工具落後條件下的“人盡其力”,再多也種不過來。

產量不需要太高,一畝地能產一百二十斤,如果九州一統,加上這些種子和退火生鐵工具的使用,造就一個盛世易如反掌。

所以適把那些種子起了古怪的名字,就是為了騙一個鼓吹的“康乾盛世”這樣的評價——“盛世”不源於統治者聖明之君,而源於新作物和技術,編了名字那就是墨者造就了盛世。

這種貪天時地利為己有的手段,他是嫻熟的,也是思慮過的。

這時候要成事,還是要走墨子曾走過的路子。

依靠紙張和知識壟斷某國的基層官吏,善於借用貴族與國君的矛盾,讓國君以為墨者是手中利劍,但墨者前期也借助國君的力量生存,在必要的時候反刺一擊。

形成一種國君獨夫、貴族封君、基層官吏和底層自治村社三種力量平衡的局面。

國君想要集權,第一敵人是貴族,對抗貴族就必須借助底層的力量,要借助底層的力量就需要大量的基層官吏,基層官吏和貴族是死敵但也絕對不喜歡絕對王權。

一旦鐵器牛耕和新耕作技術普及推廣,貴族的勢力增長的會更快,他們手中有地有人有牛馬有資本,發展起來比起底層要快數倍。

國君想要對抗就只能不斷增加自己的力量,國君的力量只能源於底層,所以對抗貴族的底層國君也必須讓他們增長。

底層一旦成長起來,有錢無權,有才無血,那就不是誰能控制住的了。

這種三者平衡的蹺蹺板如果玩好了,可以有很大的活動空間。

政治是物質基礎之上的延續,所以必須要造就一群有能力卻無權的階層,才能讓這種平衡維持。

農業革命是交換經濟和手工業大發展的基礎,地盡其力之後,手工業的發展也能讓小農經濟出現不了。

當手裏有二百畝地、鐵器、耕牛的時候,沒有人願意熬夜去紡紗自用,太累。

當手裏只有兩畝地的時候,你不去紡紗自用那全家就沒衣服穿,很簡單的道理。

以史為鑒的模板,便是不需要太細致的耕種技術,一切以大塊地的粗獷種植技術為準。

這是個簡單的算術題,假使精耕細作能夠畝產二百斤,但每個勞動力的極限是二十大畝地;而非精耕細作到極致下,畝產一百二十斤,只要每個勞動力能夠耕種三十四大畝地,就可持平。高於三十四大畝,就能超越。

此時一個勞動力能否擁有三十四畝地?適在商丘附近的觀察,確信如果鐵器得以使用開發的話,是絕對可以高於這個數值的。

人少地多,這就是現實。

忽然的增產導致的糧食價賤,又必然催生大量的人口成為手工業者居住城市,最終形成一種混亂後的微妙平衡。

不知道法家是不是做過類似的統計,但他確定法家的“地盡其力”的說法,是絕對符合此時情況的,可以說是抓住了主要矛盾。

這些和他一起來拉石頭的人,並不缺乏力氣,也不缺乏勇氣,更不缺乏追求更好生活的動力。

適相信,只要給他們一把鐵犁,五六家能共用一頭牛,這些人可以很快開墾出一大片的土地。

這樣荒蕪的土地,只要離開那幾座大城和已經開發數百年的大平原,其實還有很多。

只是不管是種植、丈量、教授簡單文字、還是深入村社以施符水樣的手段傳播技術和贏得信任,都需要大量的人。

怎麽保證這些學會知識的人,願意深入到這些地方?願意和自己為了贏得墨子的信任偽裝出來的一樣在村社折騰許久?

他是死硬的無神論者,所以他不可能采用鬼神喜歡、鬼神會賜福、甚至這麽做了死後可以升入不勞而獲之地等等的誘惑。

他一直相信一句話,相信諸夏自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幹的人,有拼命硬幹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雖是等於為帝王將相作家譜的所謂‘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們的光耀,這就是諸夏的脊梁。

這樣的人比比皆是,他覺得不需要非要有一個不可知的、有人格的神來指引、恐嚇。天堂的誘惑、地獄的痛苦……

這些都不需要,依舊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