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九章 必然之路(上)(第2/2頁)

為了加強法理性,搬出了五德之說炎黃之爭後,田氏又命那些分出去的貴族們冠以“軒轅”為姓。

同時加強了貴族子弟的教育,尤其是大量的貴族庶子出任新軍的軍官,齊國新建的常備軍的大部分軍官,基本上都名為“軒轅某”。

又向東開始擴張到那些萊夷的土地上,劃分封地,允許這些貴族加強使用封地之民的權利。

泗上工商業的發展急需大量的糧食和原材料,齊國的貴族也需要大量的手工業品,齊國的軍隊需要大量的武器,這就催生出一種畸形的農業經濟發展。

在這個普天之下都開始琢磨著開阡陌破井田形成廣泛自耕農為變革方向的時候,齊國來了一次反動變革,而且就現在來看,這一次反動變革竟然相當的成功。

原本農夫在封地內也有一定的份田,需要付出公田勞作給封地貴族,繼續發展下去,貴族和王權之爭就會出現王權利用農夫反對貴族的情況。

但墨家橫空出世之後,這種爭鬥開始發生了變化,農夫靠不住、商人靠不住、工匠靠不住,反倒是貴族才靠得住。

無家者無國、無恒產者無國,有家有恒產的是貴族,有意願有能力保護尊卑體系的也是貴族。

泗上對糧食和原材料的需求、高產作物的傳入、瑯琊到高密等地的海運發展,都使得齊國走向了一條莊園經濟的反動變革的道路。

擁有封地的貴族在默許之下,搶占農夫的分田,圈占土地,使農夫在高產作物出現之下保留很小的份田種植一些地瓜土豆之類,然後貴族們利用農夫的勞役義務經營土地。

每年可以售賣大量的糧食、棉花、烈酒等,再從泗上購買棉布、火藥、鐵器、火槍、陶瓷等。

嫡長子繼承莊園,庶子則進入軍中學習,如果能夠立下戰功也可以繼續獲得封地。

每年依靠糧食棉花出口征收的出口稅作為軍費,每年征收一定量的人頭稅作為軍費,齊國也終於養出來一支新軍。

軍官基本都叫軒轅某,士兵都是從各地征召來的。

十余年內,齊國都避免了戰爭,悶頭發展,利用這種新的體制,再不觸動貴族利益的前提下迅速擴張。

雖然萊夷早在一百多年前就已經被擊敗,但是在東部齊國實際上並沒有足夠的有效統治;北部靠近燕國的地方,也是如此。結果伴隨著這種明顯的反動變革,反倒是齊國軍中的貴族庶子們奮勇作戰,以求獲封土地。

一些大的城邑的治權,田氏又拿到自己手中,每年出口的大量糧食和原材料也使得齊國的中央經濟有所好轉,而且促使一些貴族開始轉型:比如利用封地的人口采礦、曬鹽、種地、釀酒等等。

齊國選了一條和秦、三晉都不一樣的變法之路,因為齊國不得不這麽選。

秦國可以利用外來人才以吏為師,依靠良好的外部環境,不惜和國內舊貴族決裂以強制變革,形成一個人人都可以上進的軍功之國。

齊國沒辦法這麽搞,齊國這麽搞很可能就會被墨家抓住機會,而且人才都跑到泗上去了。

齊國只能選擇承認貴族的身份尊卑,同時將軍功和貴族綁定,承認貴族更大的權利壓榨封地民眾換取貴族的支持,以墨家的威脅作為聯系王權和貴族的紐帶,以靠近泗上工商業發達的地理優勢發展大規模農業出口以積累財富。

商人們選擇獲得貴族的身份,獲取一定量的農夫可供支配後,開始發展手工業,使得商人獲得了上升通道成為了貴族的一員。

名字前面帶有軒轅為姓的貴族們開始接受更為先進的教育,開始從基層軍官做起將貴族和王權聯結在一起,通過大家一起做“炎黃之爭五德輪回”這一學說的受益者,使得齊國成為了一個不一樣的國家。

這也使得齊國的大大小小的貴族,是最懼怕墨家學說和土地改革的貴族,也是一旦開戰將會最為頑固的一群人。

因為他們知道自己的命運,墨家若是戰勝,他們所得的一切特權一切財富,都將化為烏有。因為他們的財富源於制度,而這種制度又是墨家必然會選擇摧毀的。

齊國選擇了一條正確的道路,一條正視國內貴族太多、實力雄厚、田氏根基不穩、距離泗上太近種種情況後所能選擇的、對貴族和田氏而言最正確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