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章 水土不服的戰術(中)(第2/3頁)

三十多名斥候死傷大半,只有幾個人憑借自身的武藝和騎術逃了回來。

陳地方向的斥候則回報說也的確有墨家主力活動的痕跡。

段端松了口氣,暗道:“果不出我之所料。”

“墨家狡詐如斯,定是以空城誘我冒進,其泗上軍隊則妄圖在泓水以南、苦縣以西圍殲我。”

“幸好我識破,否則我若冒進,必要被圍。”

想到這,段端也是冒了一身冷汗。

幸於自己在陽夏被兵不血刃地占領後就覺察到可能有問題,自己遲疑了兩日。

然後在這種遲疑之下,又假裝冒進實則距離陽夏不遠,看看墨家的動向,果不其然。

若不然自己如今定是已經行軍到泓水之畔,前不能攻下柘城,後不能退入陽夏,寧陵尚在墨家手中,承匡尚未被攻破,到時候自己便真的要孤立無援。

他即刻下令,命令前軍變後軍,迅速朝陽夏退卻。

但在退卻的時候,他果斷讓右翼的三千趙軍疾馳陽夏之南,用以遲滯陳城方向的墨家軍隊。

次日下午,一場遭遇戰便即打響。

疾馳陽夏之南的三千趙軍遭遇了“墨家前鋒”的兩千余人,實際上就是陳地做疑兵的野戰主力。

這是趙軍第一次和中原地區的墨家作戰,卻並不害怕,而是頗有些躍躍欲試的意思。

正是,初生牛犢不怕虎。

這些趙軍在對中山國的戰鬥中屢戰屢勝,幾次北上草原征伐胡人也是頗有戰果,行動迅速又善於守備,故而並不怕。

三千趙軍一面立刻派人回報主將,一面迅速列陣以求固守。

此地一馬平川,全是平原,根本沒有一處山丘可以屯兵守衛。

三千趙軍立刻以和中山國和胡人作戰的經驗,以戰車結為營寨,連環為城。

共結為三個輕車營寨,互為犄角,三門小炮部署在車陣中央。

火槍手依托車陣防守,戈矛手皆穿皮甲,於車後守衛,以便肉搏。

這三千人應算是右翼韓軍的精銳,在平原上發現了墨家的“前鋒”之後,迅速展開了陣型。

因為他們知道自己沒有騎兵的掩護,若是結陣野戰,必然會被墨家攻擊。

然而若是這樣,則可以阻礙騎兵的沖擊,使得騎兵的威脅降到最低,還能夠堅守待援,使得部隊更不容易崩潰。

趙、秦等用這種戰術,在草原上對付那些遊牧民無往不利。

這種戰術實際上源於中原各國的車戰之法,墨家在高柳的那一支就常用這種戰術和一些胡人部落作戰,一部分邊堡的遊民也多用此作戰,還有一些商隊的護衛。

只是用在中原戰場,趙軍的這一套操作戰術終究還是落後了時代太多。

墨家這邊的“前鋒”部隊是疑兵,但要讓對方相信他們是主力,就必須要打贏這一仗。

而且魏韓等國向來認為墨家最善於集結火炮,昔年成陽廩丘一戰,豪華無比的火炮部隊讓魏國至今心有余悸,故而他們相信,只要炮多,十有八九就是墨家的主力部隊。

故而這些疑兵除了正常配置的每個旅的四門小炮外,還有六門可射五斤鐵彈的銅炮。

墨家的主將命令騎兵繞到後方,不準騎兵發動沖擊,也不準騎兵下馬步戰,騎兵都是寶貝疙瘩,尤其是這半個旅的騎兵不是拼湊臨時征召的良家子輕騎,而是服役期大多在三年左右的精騎,若是用以沖車陣,那可能是要上軍事法庭的。

看著趙軍的配置,科班出身已經做到師級軍官的墨家疑兵主將連連搖頭,心說難道中原之外的戰爭水平已經落後了這麽多了嗎?

這戰術在草原上用,當然有效。

遊牧無重甲,只有皮甲,缺少兵器只能騎射,幾乎連門銅炮都沒有。

所以吳起在秦之西、趙人在中山北、墨家在高柳雲中,都這麽用,而且墨家這邊還給起了一個很好聽的名字,稱之為武剛車。

以武剛車結陣,佐以火槍虎蹲炮麻繩炮等,無重甲的遊牧民奈何不了,而且也沒有炮,面對著這種的守備方式,千人可防五千。

武剛車配合火槍、小炮,可謂是遊牧民的末日,但不要說在中原,就是遇到會冶鐵、會重甲重步兵沖陣的半農耕族群,也並不有效。

拿著打無甲騎射遊牧的經驗來中原,著實不智。

武剛車最後的輝煌,應該是在火炮可以戰術移動的那一刻就落後了,中原戰場上這種戰術實在有些落伍,墨家主將很懷疑趙人是不是在北方打低烈度戰爭打的已經不知道該怎麽在中原打仗了。

他幾乎一眼就看出來這是趙人的手段。

因為韓國根本沒有這樣的戰術,魏國也沒有,他們不需要和無甲遊牧民作戰,這些年對抗的是楚國新軍、重燧石槍陣秦人、無甲但是火力優勢的墨家。

就像是墨家在火炮數量增加、大量的旅一級火炮配置之後,放棄了口徑大又沉重可以射碎戰車護板和重鐵甲的重火槍,轉而開始配備口徑小一些、輕便一些、可以插入短劍肉搏的火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