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零七章 知識的邊界究竟在哪裏

劉文秀帶著女皇陛下的聖旨離開了南都返回四川……

看得出他也很無語。

畢竟怎麽看這都是女皇陛下在無理取鬧,康定向西那些鬼地方拿下來有何用?無非就是些寒冷貧瘠的荒山野嶺,連土人自己在那裏過得都人不人鬼不鬼的。不過這也算是朱家皇帝對他們之前所做的一切,做出了最後的裁決,他們用開拓康藏,為大明版圖增加一個直屬省份作為交換,換取朱家皇帝對他們殺了那麽宗室的赦免。

楊慶的信譽還是讓他們放心的。

所以接下來他們需要做的,只是完成這個任務而已。

當然,這就是他們的事了。

楊慶沒興趣再管了,至於對緬甸的討伐,那只是雙方的合作項目,與這個任務沒什麽關系,畢竟想要供應四個軍對緬甸的征服戰,就必須得和張獻忠合作。只有張獻忠能在四川征集足夠的民夫,支撐從敘州到昆明的漫長運輸線,想要跨越三千裏陸路支撐十萬火器化的士兵作戰,最少也得三倍的青壯年運輸。這不是現代有汽車和公路,那些民夫必須用驢騾子甚至扁擔,在一條連四輪馬車都很無法通行的道路上,輾轉於崇山峻嶺之間……

這可是大名鼎鼎的五尺道。

雖然經過歷代拓寬修繕,已經不能用這個詞形容,但絕大多數仍舊都是石頭砌的山路。

甚至於還有大量台階式的。

別說四輪馬車,連手推車都很艱難,只能用挑夫和馱隊,而馱隊受限於牲畜的數量,很難真正解決如此規模的大軍物資運輸……

這不是冷兵器時代。

冷兵器時代不需要彈藥的運輸。

糧食就地可以解決一部分,如果是騎兵遠征,就連後勤都不需要,帶著刀槍弓箭走到哪兒打到哪兒,移動的速度可以保證沿途盡可能的掠奪補給。所以蒙古騎兵可以繞道康藏向大理進攻,因為他們不需要後勤,而明朝從雲南向緬北的作戰,就必須依賴雲南的物資征集。

但現在是火器時代了,每一枚炮彈,每一支火箭,每一箱子彈都需要從後方運輸。

雲南也沒有水運。

金沙江的航運只能供小船下行無法上行……

實際上也沒真正航運。

這條河是真正金沙水拍雲崖暖的激流,就算下行的小船也得跟賭命一樣說不定什麽時候就毀了,而且說不定什麽時候沖積的泥沙亂石就會在水下形成新的暗礁,所以昆明到宜賓的陸路,才是雲南與外界最主要的交通。

剩下還有就是史迪威公路了。

楊慶的確正在修這條名為京滇國道的公路,但想貫通估計五年後,這時候是沒指望了。

另外還有兩條進出雲南的。

一是去廣西,也就是目前桂西土司們的控制區,同樣也是完全由陸路馱隊運輸,另外一條則是到紅河,也就是從屏邊轉水路經越南出境,唐朝時候的步頭路。不過這就不屬於大明範圍了,實際上這條路線還包括從普洱在雨季過後由李仙江漂流而下。而大明範圍內,目前楊慶唯一的選擇就是長江水運到宜賓也就是現在的敘州南下,以陸路運輸物資到昆明,再由昆明轉向大理直到騰沖到八莫。

現在那裏叫蠻莫。

由這個小河港進入伊洛瓦底江。

山區陸路運輸距離超過三千裏。

楊慶控制的貴州和雲南是不可能就近征集這麽多人的,尤其是還不能因此而影響農業生產。

要知道整個貴州青壯年加起來也就是不超過三十萬,雲南稍多點也就五六十萬,加起來頂了天九十萬,三分之一的青壯年供應軍需還是有點過於誇張了。集雲貴川三省之力,才能確保不會影響生產,畢竟四川自己就得三百萬青壯。雲貴兩省再加上湖南抽調部分民兵,湊十五萬青壯負責從昆明到騰沖的運輸,張獻忠以四川民夫負責從宜賓到昆明的運輸,最終合成完整的運輸線確保前線供應。只要後勤能夠供應得上,十萬明軍在旱季沿伊洛瓦底江漂流而下,不用十天就能兵臨曼德勒,或者現在的名字阿瓦。而緬甸的東籲王朝核心就在阿瓦以南的整個伊洛瓦底江河谷,都城在三百公裏外的東籲,所以戰爭肯定是明軍進攻阿瓦,緬甸軍從南向北救援並決戰這一帶。

過了阿瓦就是東籲腹地。

那裏相當於東籲王朝的山海關。

東籲王朝在一六三五年時候統治兩百萬人口,這是歐洲人根據他們的征稅數字估算出來的數量,現在實際上應該更少,他們這些年已經進入衰落期。

他們最多也就動員三十萬軍隊。

實際上這個數字也很難,因為東籲王朝只是緬族人的,無論孟族,撣族都巴不得他們倒黴,這些家夥甚至最大的可能是跟明軍合作,所以東籲人能真正動員起來的,絕對不可能超過二十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