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7章 傍晚

……

傍晚,在蒙仲向趙王何告辭離去之後約大半個時辰左右,趙相肥義來到了宮中,請見趙王何。

其實肥義也沒有什麽重要的事,就是想了解一下趙王何與蒙仲接觸的過程——他雖然看好蒙仲,但也並非就絲毫沒有防備,畢竟蒙仲終歸還是趙主父那邊的人。

於是在見到趙王何後,肥義就笑著詢問道:“方才老臣遇到了信期,聽信期說,今日君上將蒙仲領到了偏殿,還屏退了左右,不知聊了些什麽?”

趙王何最信賴的便是肥義,聽後者問起,便一五一十地和盤托出:“最初聊了些有關於諸位變法的事,蒙卿認為,我趙國也必須施行改革,只有這樣才能超齊趕秦。”

“超齊趕秦?”

肥義捋著髯須琢磨了一下,旋即微微點頭說道:“很不錯的說法,不過……他覺得我趙國如今有變法的條件麽?”他略顯惆悵地又搖了搖頭。

前文就說過,事實上肥義也希望趙國施行全面的改革,將「胡服騎射」改革中留下的漏洞與隱患通通彌補上,但遺憾的是,趙國的內爭太嚴重,不具備施行改革的條件。

而趙王何顯然也知道這一點,見肥義露出惆悵之色,便將蒙仲與他的對話中最重要的一點提了出來:“是故,蒙卿建議寡人設法與趙主父和解。”

“哦?”

聽聞此言,肥義愣了愣,旋即頗感好奇地問道:“他有什麽好計策麽?”

見此,趙王何便將蒙仲提出的建議告訴了肥義,即設法讓趙主父“滿足”,而不僅僅只是一個“主父”的稱謂。

“這個……”

在聽了趙王何的話後,肥義仔細分析著蒙仲提出這項建議的初衷。

倘若是換作別人提出這個建議,肥義多半會懷疑這個建議的“威脅性”——即趙主父一方是否是想借這個名義逐步奪權,但既然是蒙仲提起,肥義多少對此抱有幾分信任,更何況,蒙仲建議“滿足趙主父”的,大多數都是物質與虛榮方便的滿足,至於實權,蒙仲是建議「在趙王何認可的前提下滿足趙主父」,換句話說,即“器”與“名”還是在趙王何手中。

“器”,指的是禮器,延伸下來即君王的儀仗,包括出行、祭祀、喪葬等等。

而“名”,指的是君王冊封臣子名爵的權力。

《左傳》曾有言,「唯器與名,不可以假人」,這就是說,作為君主什麽都可以賜給別人,但唯獨器禮與冊封臣子名爵的權力是不可以借給別人的,否則君王就會失去自己的地位。

就拿周天子來說,晉國稱霸中原的時候,周國就已經衰弱地連諸侯國都不如了,但為何強如晉國,都不敢取代周國呢?就是因為周天子的威儀尚且保留著。

曾記得,晉國的某位君主希望自己死後能以天子的規格下葬,便派使者懇求周王室。

當時周王室的實力根本比不上晉國,但在位的周天子卻表示,你想怎麽做就怎麽做,但我不會給你允許。

最終,那位晉國君主還是諸侯的規格下葬了。【PS:作者忘記是誰了,反正是一位對周國有很大貢獻的晉國君主。】

沒有得到周天子的允許,強如晉國的君主也不敢逾越,此後也不敢有諸侯國——除了鄭國——冒犯周國,這就是“器”的威力。

這是正面例子,而反例就是「三家分晉」,三家分晉後,魏、韓、趙這三家竊奪了晉國的“反臣”,最後都得到了周王室的承認,冊封為諸侯,至此,周王室威儀喪盡,再沒有諸侯把周國放在眼中——這就是因為周王室開了向臣屬“妥協”的先例。

至於“名”的例子,這就太多太多,自古以來君王失去地位,都是從失去了“名”開始的,遠的不說,就說趙主父,他傳給於趙王何,就是給予了趙王何「冊封臣子」的權力,而結果呢?就導致趙主父被不斷邊緣化。

是故《左傳》才有這句警告與提醒:唯器與名,不可以假人。

而如今,既然蒙仲並沒有要求趙王何將“器”與“名”還給趙主父,那麽,這件事倒還是可以商量的,畢竟肥義也不希望與趙主父為敵。

問題在於,趙王何是否能與趙主父和解呢?要知道這父子當中,還夾著一個安陽君趙章呢。

但嘗試看看,這終歸是沒什麽大礙的。

不過在此之前,肥義先要詢問趙王何一件事:“君上,您認為蒙仲此人,可信嗎?……莫要在意是老臣向您推薦了此人,您要有自己的判斷。”

“蒙卿……”

趙王何仔細回憶著他與蒙仲談聊的過程,最終,他點了點頭:“他曾在寡人面前直言不諱,說他不會背叛主父,他敢將這心中的實話告訴寡人,相信是誠信之人……寡人認為可信。”

聽聞此言,肥義那布滿皺紋的臉上露出了笑容:“那您就與他協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