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3章 段幹氏

段幹氏,據蒙仲所知其實至少有兩支,且彼此的祖源並不相同。

其中一支出自嬴姓,相傳其先祖乃是老子的後人李宗,因在魏國被冊封於“段”、“幹”兩邑而自稱段幹氏,後來李宗投奔趙國,成為趙國的上將,其後人便是如今趙國的奉陽君李兌那一支。

而另外一支則出自鄭國姬姓,其祖先乃是鄭武公的次子姬叔段,因其與兄長鄭莊公爭奪鄭國君主失敗而逃到一個叫做“共”的地方,因此姬叔段又稱作共叔段,其後人為了紀念先祖,改稱段氏。

段氏傳到第六代,即魏文侯時期魏國重臣段幹木,相傳其本名叫做段木,三家分晉後因居住在魏國的段幹邑,故而被世人稱為段幹氏,成為段幹氏一族的祖先。

關於段幹木,蒙仲亦曾向宋雷打聽過,得知段幹木乃姬段的第六代子孫,因年幼時家境貧困,曾行走於晉國的市井,雖然為人仗義,但也頗為市儈,後待等魏文侯將孔子高徒子夏請到西河,段幹木棄尚求學,拜入子夏門下。

值得一提的是,段幹木雖然被稱作魏文侯時期的魏國重臣,但他本人終身都並未出仕於魏國,只是作為魏文侯的私人幕僚,為其出謀劃策,大多時候仍隱居在市井之間,頗有幾分“布衣將相”的意思——雖然段幹木其實談不上什麽“布衣”,因為他在拜師子夏之前,就已經是晉國經手牲畜的大商賈,家財頗為殷富。

至於“西河之儒”,指的其實就是子夏在西河開館收徒的這一支。

子夏,原名蔔商,他雖然是孔子最器重的弟子之一,但他的思想卻與儒家正統思想相左,頗為“異端”,故而在孔子死後,子夏受到同門師兄弟排擠,於是便離開孔門,受魏文侯的邀請來到魏國的西河,相傳李悝、吳起皆是他的弟子,就連魏文侯亦拜其為師。

毫不誇張地說,“西河之儒”當時在魏國頗具威望,到後來唯有衛國鬼谷一系的思想才能與西河儒分庭抗衡。

值得一提的是,在很長一段時間,西河之儒與儒家正統並無什麽聯系,基本上就是井水不犯河水,畢竟前者是儒家的異端另類,而後者才是儒家的正統,直到數代之後,兩者間的關系這才稍稍融洽,但說實話也談不上有什麽親密,比如蒙仲曾經幾度前往鄒國拜訪孟子與其諸弟子,當時他從未聽說過魏國亦有儒家的分支,直到今年在他成婚前後,孟子得知他欲前來魏國,這才告訴蒙仲他儒家在魏國還有這麽一支分支。

而這,也是蒙仲吃不準段幹氏會以什麽態度對待他的原因。

但沒辦法,在田文並非真心實意與他和解的情況下,他唯有求助於段幹氏,否則,在魏國人生地不熟的他,哪有什麽門路接觸魏國的達官顯貴,更別說魏王。

大概在當日的傍晚前,蒙仲帶著蒙遂、樂毅、榮蚠三人,終於在經過一系列的打聽後,終於找到了「段幹寅」在大梁城內的府邸。

段幹寅乃是如今段幹氏一族的族長,之所以不在西河而在大梁城內,那是因為段幹氏一向負責教導魏國王室的公子,比如已故的魏襄王魏嗣,現任魏王魏遫、太子魏圉(yǔ),雖然在朝中並不掌權,但相信就算是田文,也不得不給段幹氏幾分面子。

“哇……”

在來到段幹氏的府門前後,榮蚠不禁出聲感慨面前這座府邸的規模:“這座府邸,怕是不亞於田文的府邸了吧?”

蒙仲淡淡一笑,解釋道:“段幹一族,自其先祖段幹木起,便是魏國的富商巨賈,單論財富,並不亞於有薛邑在手的田文,只不過相傳段幹氏子弟素來低調,不像田文那般熱衷於顯擺罷了。”

“原來如此。”蒙遂、樂毅二人點了點頭。

在府門前正了正衣冠,旋即便邁步走上府前的石階,朝著守在府外的幾名衛士拱手說道:“在下乃孟夫子弟子蒙仲,從宋國而來,欲請見段幹氏,懇請通報。”

立於府門前的幾名衛士上下打量了幾眼蒙仲,見蒙仲幾人雖然年輕,但一個個身佩利劍、氣勢不凡,絕非尋常平民,亦不敢擅做主張,當即代蒙仲前往府內通報。

“阿仲,你說段幹氏會見我等麽?”

在等待的時候,蒙遂有些擔憂地問道。

“應該會吧?”

蒙仲其實也吃不準,但考慮到孟子乃當今世上儒門的領袖,就算西河之儒與正統儒門關系疏遠,但也不至於不賣孟子的面子。

就在蒙仲一行人心情忐忑地在府門外等待時,就見有一名目測二十多歲的年輕人急匆匆地走出府外,在左右張望了幾眼後,立刻便看到了蒙仲等人。

“呵。”

只見其輕笑一聲,迎上前拱手拜道:“不知幾位哪位是孟夫子的弟子蒙仲?”

蒙仲聞言走上前一步,拱手拜道:“在下正是蒙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