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8章 逐漸形成的羅網(第4/4頁)

唯一的不同,即華虎派來的騎兵,比蒙虎派來的騎兵多匯報了一件事,即華虎已派人前往新城一帶,叫韓軍事先駐軍於伊水河畔,防止那五萬秦軍越過伊水逃離。

這個消息,聽得蒙仲暗暗點頭,心說華虎不愧是他莊子一門的師弟,即便是個莽夫,那也是熟讀兵法、知曉謀略的莽夫,跟蒙虎那個徹頭徹尾的莽夫確實有所區別。

這不,蒙虎考慮問題就沒有這麽周到。

在遣退那四名騎兵後,蒙仲仔細思考著當下的局勢。

『……算算日子,若不出意外,暴鳶此刻應該已經拿下新城了……唔,就怕他這會兒正在率軍攻打宜陽,伊水、新城那邊駐軍不多,無法阻擋那股秦軍……』

想到這裏,蒙仲認為還是要加緊趕路。

因此他傳下命令,令麾下諸魏軍立刻折道往西,沿著潁水逆流而上,前往一座位於潁水北岸的,叫做「負黍(shǔ)」的城邑。

據蒙仲所知,前幾日待陽城被秦軍攻破後,大批守城的韓卒與城內的韓人皆逃亡到了西邊的負黍城,既然他已決定在憚狐、陽人一帶追殲秦軍主力,那麽負黍城自然最適合作為他魏軍的後方,無論是為了確保糧道,還是考慮到負黍一帶的城邑尚有一些糧草,可以供應給他魏軍。

是的,蒙仲此刻已經在考慮與秦軍打持久戰的問題,畢竟他也不至於盲目樂觀地認為,能在短短幾日內就可以擊破那支五萬人的秦軍。

同日,暴鳶已收到了華虎派人送遞的消息。

正如蒙仲所猜測的那般,由於白起率領的秦軍主力被魏軍死死拖住,秦軍方面當時就只剩下秦將向壽的寥寥四萬軍隊守著主營、新城兩地,而暴鳶這邊呢,卻仍有七萬余韓卒。

這快接近兩倍的兵力了,試問向壽如何守得住他那座秦軍主營?

當然,事實上就算守得住,向壽也不敢守,因為他擔心暴鳶繞過他主營偷襲新城,因此,當暴鳶率領七萬余韓卒、近萬東周軍隊進攻秦軍的主營時,向壽稍作抵擋便放棄了這座主營,趁機韓軍士卒哄搶營內糧草的工夫,火速後撤。

然而在他撤兵的時候,問題就來了:往哪撤?新城?還是宜陽?

新城在秦軍主營的南邊,在伊水的西岸,而宜陽在秦軍主營的西側,在雒水的北岸,兩地相距一百二十余裏,而向壽麾下卻只有四萬軍隊,根本無法做到兼顧。

倘若是白起的話,此刻想必會明智地放棄宜陽,將四萬軍隊退到新城,然後再伺機反制韓軍,趁暴鳶越過新城攻打宜陽之際,趁機襲擊其後方——總之,先要讓自己立於不敗之地,然後再考慮戰勝敵軍。

而向壽,最終卻選擇了分兵駐守,將麾下四萬軍隊一分為二,分別駐守新城與宜陽。

平心而論,這是最愚蠢的策略,就連向壽自己也明白。

因為這意味著在七萬韓軍攻打新城的時候,新城其實就只有兩萬秦軍在防守——退守宜陽的兩萬軍隊,根本無法支援一百二十余裏外的新城。

從戰略上說,這是白白分散了己方的力量,正因為如此,兵法才有「不可拘泥於一城一地之得失」的訓誡。

但向壽辦不到,他無法棄舍任何一座城池,畢竟新城與宜陽,無論是對秦國還是對韓國,皆意義重大。

而這樣做的結果,自然難免遭到失敗。

“分兵同時退守新城、宜陽兩地?哈哈,對面肯定是向壽!”

得知秦軍撤退的路線後,暴鳶哈哈大笑,當即下令麾下士卒用從秦營繳獲的糧草飽食一頓,然後立刻猛攻新城。

不過短短三日,新城便被暴鳶攻破,守城的秦軍兵卒倉皇逃往宜陽。

攻下新城後,暴鳶留下一萬韓軍駐守新城,率領其余近六萬韓軍與數千東周軍隊直奔宜陽,對宜陽展開了猛攻。

然而截止到五月初九時,暴鳶卻忽然得到了從新城送來的消息,據說是有幾個魏國騎兵送消息到新城,言那支秦軍主力,在魏軍主力的追擊下逃竄到了憚狐、陽人一帶,或許試圖向伊水突圍。

得知這個消息後,暴鳶二話不說提兵回伊水,準備截住這支秦軍,與魏軍主力一同對這支秦軍展開前後夾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