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5章 言和停戰

六月末,十四萬魏韓周三國聯軍裝模作樣地在函谷關前做著進攻的準備,然而軍司馬級別的將領卻很清楚,這場仗根本打不起來。

聯軍之所以還不撤兵,只不過在等楚國的消息:與魏韓兩國言和的消息。

而與此同時,魏國王都大梁也已經收到了來自公孫豎的戰報。

或許有人會覺得驚訝,十八萬魏軍於伊闕山遭到秦將白起的夜襲,此事發生於四月中旬,而眼下已至六月末,兩者相差六十余日,何以大梁那邊才剛剛得到公孫豎的戰報?

原因很簡單,因為公孫豎此前不敢寫這份戰報。

怎麽寫?

犀武死了?遭秦軍偷襲?十八萬魏軍在一夜之間被秦軍斬首近十萬人?

公孫豎毫不意外,只要他敢將這個消息送回大梁,肯定會使魏國舉國驚恐,甚至於魏王還有可能派使者向秦國割地求和,而這是公孫豎所希望看到的。

在他看來,當時蒙仲已經逐漸挽回了劣勢,甚至有可能反過來擊敗秦軍,他當然不能拖蒙仲的後腿——或者說,他心中希望借蒙仲的力量,替公孫喜報仇。

正因為如此,公孫豎一直向大梁隱瞞著「伊闕山一役慘敗」的消息,每次例行公事送往大梁的戰報,也只是寫些無關痛癢的事,比如聯軍與秦軍仍在僵持等等。

一直到蒙仲與暴鳶在「憚狐」大敗秦軍主力,且隨後又以迅雷之勢攻破了宜陽,公孫豎這才將這場戰役中所發生的一切過程原原本本地寫在戰報上,派心腹士卒送往大梁。

不得不說,也得虧公孫豎這份戰報送得及時,因為這會兒魏國國內已經得知了「伊闕山一役慘敗」、「犀武戰死」的噩耗,其中原因,無非就是當日在伊闕山一役中被秦軍擊潰而逃的魏卒中,他們在逃回魏國的途中,亦將這個噩耗帶到了國內,繼而傳到了大梁。

正如公孫豎所猜測的那般,當時大梁大為驚恐,魏王魏遫嚇得險些驚厥,隨後連忙派人傳召國相田文,與田文商議對策。

對此,田文亦是萬分震驚,畢竟他也萬萬沒有想到,聞名於世的堂堂“犀武”公孫喜,竟會如此輕易被秦軍擊破,甚至還丟掉了自己的性命。

很快,朝內卻分為了兩派,一方主張再次召集軍隊抗擊秦軍,甚至於還有人想到了魏國的新盟友宋國;而另一方則主張向秦國屈服。

還別說,在魏惠王的時代,魏國還是相當頑強的,面對秦相張儀的遊說、面對秦將魏章的進攻,就是死咬著不松口,不肯屈服於秦國,注重名聲勝過於利益,但後來隨著屈服秦國的次數逐漸增多,魏國國內也就逐漸看淡了“求和”、“屈服”這些事——若秦國不備則進攻秦國,若打輸了就割地求和,魏國這些年就是這麽走來的。

因此向秦國屈服求和,這對於如今的魏國來說,而也不是一件不能接受的事。

但值得一提的是,在這件事上,身為國相的田文卻遲遲沒有表態。

其中原因很簡單,即田文與秦國有仇,曾經險些命喪於秦國的田文,平生最恨的就是秦國,其次是齊王田地,畢竟齊王田地在名義上剝奪了他父親田嬰過世後留給他的名爵,以至於他田文這位堂堂齊宣王的孫子,如今竟在齊國淪為叛臣,這讓田文對齊王田地極為痛恨。

順便提及一句,在田文的“憎恨名單”當中,蒙仲就排在第三位,僅次於秦國與齊王田地。

正因為痛恨著秦國,因此田文內心中多少還是偏向於“再次召集軍隊抵擋秦軍”這個主張,但不得不說,在公孫喜帶走十八萬魏軍的當下,魏國國內的兵力確實有些不足,這讓田文亦倍感頭疼。

而就在魏王遫與魏相田文對此一籌莫展時,公孫豎的捷報及時地送到了大梁,此時魏王遫與薛公田文這才驚喜地得知,他魏國十八萬大軍在經歷伊闕山一役的慘敗後,非但沒有全軍覆沒,反而扭轉了劣勢,擊潰了秦軍主力,甚至於,還幫助韓國奪回了新城與宜陽,且此時此刻,幸存的八萬魏軍正與五萬韓軍、數千東周軍一同陳兵於函谷關外,擺出了一副準備反攻秦國的架勢。

“這、這……居然……簡直……哈哈……”

在看到那份捷報的最初,魏王遫激動地說不出話來。

要知道,他那會兒已在做好了將王位傳給太子魏圉,自己親自前往鹹陽向秦國謝罪,懇求言和的準備。

在短短一兩日間,魏王遫的心情就體會到了從半空到低谷,再從低谷到半空的這種滋味。

待片刻的歡喜過後,魏王遫與魏相田文皆逐漸冷靜了下來。

說實話,縱使魏軍並未沒有全軍覆沒,並且還扭轉了劣勢,重創了秦軍,但就公孫豎在戰報中所講述的那些,其實也沒值得高興的。

十八萬魏軍死傷近十萬,主帥公孫喜戰死,這兩樁事無論哪一樁,對魏國而言都一個噩耗,更別說同時發生。